(共60张PPT)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还冒危险参加二人的追悼会,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战士。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
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
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
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898-1948
其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都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清华大学朱自清雕塑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
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 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
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
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
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
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读准加横线字的字音
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踌躇 迂 栅栏 蹒跚
橘子 举箸 赋闲 拭
琐屑 颓唐 晶莹 奔丧
chāi
xiè
jí
sùsù
chóu chú
yū
zhà
pánshān
jú
zhù
fù
shì
suǒxiè
tuí
yíng
sāng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 去。典:当。质:抵押。
凄惨暗淡,不景气。
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
惨淡:
赋闲:
解释词语
勾留:
踌躇:
迂: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短时间逗留。
犹豫。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衰颓败落。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自已:
情郁其中:
琐屑:
惟:
箸:
大去:
自我控制。已,停止,引申为控制。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细小而繁多(的事)。
只。
筷子。
指死,是一种忌讳的说法。
惦记背影
悲凉气氛
铺垫背影
刻画背影
惜别背影
再现背影
开篇设疑
回忆往事
别后思念
(思念父亲)1
(别时家境)2-3
(细心关照)4-5
(父子分手)
(望父买橘)
(别后怀念)7
6
1、以《背影》为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揭示文章线索,及刻画的形象主体,突显“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2、文中一共出现几次背影?最打动作者的是何时、何地看见的那个背影?
四次。
<1>思念背影
<2>买橘背影
<3>惜别背影
<4>怀念背影
两年前,车站前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线索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倒叙。设下悬念,吸引读者。
4、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有没有变化?
倒叙
不理解——感动——不舍——理解、怀念、愧疚自责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望着他走出去。我的眼泪又来了。
插叙。心理描写。反语,对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自责、愧疚。是一种自嘲。
4、当时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年少气盛,又比较敏感,会自以为是,自尊心也比较强。但心地善良,最终尚且懂得感恩。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对父爱不理解,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太傻了!
4、一个背影何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起这样的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思考。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戴
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外貌(衣着)、动作描写。
4、一个背影何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起这样的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思考。
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攀
缩
倾
十分朴素。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背景下的背影显得沉郁而压抑。与我的紫皮大衣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步履的特点——蹒跚
呼应——“父亲是一个胖子”
无物可抓
无处可蹬
用力
年迈、肥胖
扑扑、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为自己尽到责任后的轻松踏实而满足。
4、一个背影何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起这样的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思考。
父亲为什么要买橘子?
怕儿子路上口渴;
“橘”与“吉”同音,希望儿子一路平安。
几个橘子对当时刚还了亏空,正要去谋职的父亲而言,代表着什么?
对儿子最深切、无言的爱。
1、从穿着写背影:
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对比,体现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2、以行动写背影:
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小 结:
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重点突破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所以写得最详细。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文章选取“背影”为角度有何好处?
文中连用两个“踌躇”、两个“终于”有何作用?
疑 点 探 究
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深沉。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更可贵。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颓唐的父亲的背影
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因此作者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集中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生动反映出父亲当时那种谋生无着,正须多方奔走的“忙”与要亲自送行的矛盾,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挚的爱。
5、你同作者一样,品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品味其言、行。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父亲对儿子的关切和叮嘱)。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些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情节概括 运用的
表达方式 作用
1、 记叙
2、 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点明全文中心
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深化主题
衬托父爱的伟大深沉,进一步深化主题
点题; “最”字突出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回忆;设下悬念,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怀念
思念父亲
望父买橘
父子分手
别后怀念
我看见他戴着 小帽,穿着 大马褂, 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 ,要 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 着上 面 ,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黑布
黑布
深青
蹒跚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语言欣赏1
这5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表现了父亲的坚强。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叫别人去还是不放心,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为儿子考虑周到,关照得无微不至,给儿子买橘子,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心甘情愿。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儿子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催促儿子回车厢照看行李,叫儿子小心,事事为儿子着想。
老师提示: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6、文中“我”的几次流泪各是因为什么原因?
①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③与父分别,惜别背影
惜别之泪
④泪光莹莹,再现背影
伤心之泪
孝子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 买橘 刻画背影 )
惜别之泪(与父离别 惜别背影)
伤心之泪(泪光莹莹 再现背影)
暗线
(明线)
1.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背影》的语言特色
《背影》的语言特色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背影》的语言特色
3.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背影》的艺术特点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一桌
准备好的饭菜,
一件
放在床头的衣服,
一个
鼓励的微笑,
一句
体贴的话语,
都凝聚着
亲人
对我们的
期望和关怀。
正像
父亲的背影一样,
永远感动着我们。
让我们
对他们说一声:
我爱你们,
我理解了你们。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父亲又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 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听听父亲亲切的话语,
看看父亲“高大”的背影,
体会父亲那宽容、无私的爱!
父亲像一张弓,
蓄一生之势,
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父亲像……
父亲像……
父亲像一条河, 倾一生之情, 要把孩子渡向大海。
父亲像一阵风, 注一生之力, 要把孩子吹上人尖。
热点争鸣
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热点争鸣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写一篇表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文章。
延伸拓展
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二、背诵第六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朱自清传》
《朱自清散文全集》
四、请同学们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五、写你父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背影
线索
一、(1) 思念父亲 点出
二、(2-6)回忆往事 描绘
三、(7) 思念父亲 怀念
背影
背影
背影
第一部分:思念父亲 点出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
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朴素的叙述,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
突出了背影印象之深,自然引出下文对“背影”的回忆。
点题
小结:本段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
送儿子
讲价钱
拣座位
买橘子
“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 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如何选择表现角度?
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动作服饰。而此文却写“背影”,另辟蹊径。
特殊环境下的活动着的背影,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幕上。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情,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选材上,在细处现真情(平常而又饱含深情)
详略得当
记叙与抒情相结合
运用环境烘托
用好动词
“买橘子”和父子的服饰
在送行的过程中,除了买橘子外,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
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 知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 久,实在是应该知道
变化的爸爸: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
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
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 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
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在变,其实爸爸的爱一直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