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比大小》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2《比大小》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21: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写法。
2.能用“>”“<”和“=”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象形图,经历比较事物数量多少的过程,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数感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比较并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准确区分和使用“>”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具 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故事,回答问题。
小猴在森林运动会上获得了冠军,心里高兴极了!于是请了它的朋友们来家里做客。看,小猴买了很多水果来招待它的朋友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朋友们准备了哪些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主题图,数出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为朋友们准备了哪些水果和每种水果的数量。
2.动手操作,分一分。
活动提示:
(1)用什么办法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
(2)试着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3)和同桌合作,看看你们有几种摆法。
小组汇报:
生:只要把小猴放在一起,梨放在一起,桃子放在一起,香蕉放在一起,数一数就能知道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了。
小结:我们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就能很快看出每种水果是否够分。
师:请用手中的各种图片摆一摆,只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有哪些事物,分别有多少就可以。说一说你有几种摆法。
可能出现的摆法:①按不同的事物分类摆4堆;②从上往下,按1只小猴分别对应1个梨,1个桃子,1个香蕉的方法摆,上面对齐了;③从下往上,按1只小猴分别对应1个梨,1个桃子,1个香蕉的方法摆,下面对齐了。
师追问:说一说你们的摆法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汇报。
生:相同点:都是分类摆放。不同点:方法②、③对得很整齐,容易比较,第①种方法不容易比较,但第②、③种方法的顺序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方法②、③都是1个对应1个摆,比较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操作指导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板块是先通过讲故事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用分类整理的方法摆一摆,将小猴、梨、桃子、香蕉都分类摆放,在操作中感受无序摆放的缺点,在比较中体会分类摆放、有序排列的优点,既渗透了分类思想、有序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板块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和“<”
1.出示自学提示:
(1)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个数是相同的?把它们一对一地摆在一起。
(2)看一看:若每种水果都给每只小猴分1个,则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想一想为什么。
(3)试着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自主学习)
2.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把3只小猴摆在左边,把3个桃子摆在右边,知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
课件出示3只小猴对应3个桃子。
师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的图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的图比较容易看出每只小猴能不能分到1个桃子。
师说明:3个桃子和3只小猴,两种事物同样多,我们可以用“=”表示。“=”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的长短要一致。
活动2 理解“够”与“不够”,加深对“>”和“<”的认识
1.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把3只小猴摆在左边,把2个香蕉摆在右边,香蕉比小猴的数量少,所以每只小猴分1个香蕉不够分。
2.动手摆一摆:
每只小猴分1个香蕉,够分吗?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先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写出“3>2”这个式子)
师:“3>2”这个式子怎么读?(3大于2)
(教师操作: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张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开口朝左)
生:我们小组发现小猴有3只,梨有4个,梨比小猴多,所以每只小猴可以分到1个梨,还能剩下1个梨。
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写出“3<4”这个式子)
师:“<”的名称是什么?(小于号)
师:“3<4”这个式子怎么读?(3小于4)
(教师操作: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小于号,把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张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开口朝右)
师:“3>2”“3<4”还可以怎样表示?(还可以表示为“2<3”“4>3”)
师:“3等于3”“3大于2”“3小于4”与“3=3”“3>2”“3<4”相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什么时候用“=”“>”和“<”呢?(教师强调:“>”“<”和“=”的读、写法)
3.小游戏:趣味记忆。
顺口溜: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等画等号。
操作指导
这一板块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唤起已有的知识记忆。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出“>”“<”和“=”的学习,区分“>”和“<”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容易弄混“>”和“<”,教师要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练习。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顺口溜记忆“>”“<”和“=”。
板块三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17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明确是填“<”“>”还是“=”,并记忆顺口溜)
2.涂一涂,比一比。
★★★★
▲和★同样多 ▲▲▲▲△ 4=4
●比★多   ○○○○○ □○□
◆比★少   ◇◇◇◇◇ □○□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根据要求先涂色,再进行比较)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生1:我认识了“>”“<”和“=”。
生2:我知道了可以用“>”“<”描述谁多谁少。
师:怎样区分“>”和“<”呢?
(生讨论,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顺口溜)
总结: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或“=”。当两个数相等时,用“=”表示;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示。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等画等号。
2.布置作业。
教材18页3题,19页6、7题。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读作:3等于3    3>2读作:3大于2    3<4读作:3小于4
         
  
?        
?
开口朝左
开口朝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猴在森林运动会上获得了冠军,要和朋友们一起庆祝的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节课我也认识到了精彩的导入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力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