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经历“直观-表象-抽象”的过程,明确建立长度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放大镜 银行卡 身份证 5角硬币
学生准备 尺子 1分硬币 电话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巩固铺垫
1.估一估。
(1)你能估计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你能估计一下老师手中的粉笔有多长吗?
2.做一做,说一说。
(1)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
(2)你还记得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操作指导:本板块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建立的长度观念进行估测,目的在于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毫米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 小组合作,探究体验
活动1 估一估,量一量
1.估计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课件出示估计和测量数学书长、宽、厚的记录表)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1)进行估计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估计一下自己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针对学生估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测量。
(2)小组合作进行测量。
课件出示测量提示:
①在小组内回忆测量方法。(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重合,物体另一端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
②小组成员合作进行测量。数学书的宽不到1厘米,该怎么表示?小组合作学习新知识。
③确定答案。
学生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学生汇报: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厚不到1厘米。
2.学习新知。
(1)生自主学习教材22页的内容,汇报小组学习毫米的收获。
生1: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mm)。(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生2:出示自己的尺子,指出1毫米有多长。
师为了使同学们看得更清楚,用放大镜看尺子,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师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1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1毫米有多长。
生:用手比出1毫米的长度。
师用实物展示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5角硬币的厚度。
(3)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试一试:同桌互相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
②估一估:生活中哪个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和1分硬币的厚度)
③量一量:量一量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试着量自己手指甲的厚度,书皮儿的厚度)
④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⑤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会用毫米作单位?
⑥画一画:画一条长5厘米4毫米的线段。
活动2 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在尺子上寻求知识。
(课件出示尺子,动画演示1厘米里有10个小格子)
生数尺子的刻度回答:
(1)1厘米到2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2)3厘米到5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3)1厘米到3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4)17厘米到18厘米之间是多少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板书)
2.学会进率换算。
1厘米=( )毫米 ( )毫米=1厘米 3厘米=( )毫米
操作指导:本板块中活动1的重点是1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所以活动内容和实物要丰富,通过试一试、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板块三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估一估,数学书多少页的厚度约是1毫米?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2.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24页1题。
4.判断。(课件出示)
(1)黑板宽约4毫米。( )
(2)大树高约18米。( )
(3)李帅家的门高约200毫米。( )
(4)一支粉笔长75厘米。( )
(5)秀秀的身高为125厘米。( )
5.拓展练习。
如下图,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个高?高多少毫米?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我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尺子等实物知道了1毫米到底有多长;我的疑问是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2.布置作业。
教材24页2题。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准备好相应的学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观念。
在课堂上,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发现,学生在课前做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做数学”,并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毫米后,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的长度、尺子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通过这些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