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并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学会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关于单价和总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建模的过程,体会建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买3支笔要21元钱,买一支笔要多少钱?
2.买一支笔要7元钱,买9支这样的笔需要多少元?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条件)
4.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妈妈买3支笔用了21元。如果买9支同样的笔,需要多少钱)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操作指导:本板块先复习求单位数量和求总数量的实际问题,意在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这两道题的联系,并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板块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1 直观操作,探究“归一”问题
1.听儿歌,说得数。(课件出示)
金饭碗,银饭碗,买来饭碗装早点。一个饭碗需6元,8个要用多少钱?
生:6×8=48(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算得这么快?
生:要求买8个碗要用多少钱,就用一个碗的钱数乘8,即6元乘8得48元。
师:真聪明,老师把题再加一步,还会做吗?
课件出示例8。
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自学探究,总结规律。
出示自学提纲:
(1)仔细研读教材71页例8。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我们刚刚听到的儿歌里的数学信息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2)看教材中阅读与理解的买碗图,试着画一画,思考:要求8个碗多少钱,必须先知道几个碗的钱数?书中有几种列式方法?尝试列式算一算。
(3)小组合作,总结这样类型题的列式规律。
学生尝试自学列式解答后交流汇报。(配以动态课件演示买碗图示)
预设
生1:已知条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所求问题: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和儿歌里相同的是:都是买碗的情境,都是求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不同的是:儿歌给了一个碗的钱数,而例8没给一个碗的钱数,给的是买3个碗用了18元。
生2:
要求买8个碗的钱数,应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买3个碗用了18元,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一个碗的价钱,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3=6(元)。买同样的碗,说明碗的单价相同,也就是一个碗6元,求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就是求8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8=48(元)。
生3:我们小组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先除后乘。
列成综合算式为18÷3×8,可以用脱式计算。
18÷3×8
=6×8
=48(元)
课件出示:
思路一
分步算式
18÷3=6(元)
6×8=48(元)
思路二
综合算式
18÷3×8
=6×8
=48(元)
3.读题说解题思路:(课件出示)
(1)写5个大字需要10分钟,照这样计算,写8个大字需要多少分钟?
(2)做4面小旗需要12分钟,照这样计算,做9面小旗需要多少分钟?
(3)5个人分到15本书,照这样计算,7个人需要多少本书?
(4)在小组内口编这样类型题。
4.回顾反思,对比总结。(课件出示)
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不同点是什么呢?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①小组合作验证计算结果,然后汇报。
[通过刚才的计算得出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和题中的已知条件正好相符,说明做对了]
②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列式为18÷3=6(元),再算出30里面有几个6,有几个6就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式为30÷6=5(个)。
③对比例题和“想一想”练习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一个碗的价钱。不同点:例题第二步是求总价,用乘法计算;“想一想”练习题第二步是求数量,用除法计算)(课件演示过程)
全班交流例8解题的规律:要求8个碗的钱数,先求一个碗的钱数,再用一个碗的钱数乘8。
(课件出示解题规律)
5.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
(1)要求几份量,先用除法求一份量,再用求出的一份量乘要求的份数。
(2)要求可以有几份,先求一份量,再用总数量除以一份量。列式:连除。
(3)先用原来的一份量乘份数得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新的一份量,得新的份数。总数量不变,一份量和份数变了,属于转换。列式先乘后除。
活动2 画线段图,探究“归总”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例9。
引导学生思考: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条件: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所求问题: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阅读理解,分析解答。
导学提纲:
(1)仔细观察线段图,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列式解答,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列式。
(3)把上面的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汇报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逐一播放课件)
预设
生1:先求买6个6元一个的碗需要多少钱,再求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生2:先计算买6个6元一个的碗需要多少钱,列式为6×6=36(元)。由线段图可知,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总钱数是相同的,看36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6÷9=4(个)。
生3:先求总价,再求总价里面有几个9,也就是先乘后除,列综合算式为6×6÷9,可以用脱式计算。
6×6÷9
=36÷9
=4(个)
3.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学生独立验证。
(通过刚才的计算得出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需要的钱数一样,说明做对了)
(2)完成教材72页“做一做”,汇报交流。
(3)比较例9和“做一做”,找出相同点。
(相同点:题中的总量不变,都要先求总量,用乘法计算)(课件演示)
操作指导:本板块是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先通过画图分析、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回顾与反思验证做得对不对,使问题由难转易,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解题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板块三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
①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74页7、9题。
(3)完成课堂活动卡(见本书221页)。
2.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如下图,欢欢用相同的小棒摆了6个六边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
操作指导:本板块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预设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画图分析问题。例8是先求出单价,再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求出总价;例9是先求出总价,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求出数量。
生2:我是借助画图法学会这节课知识的。
提示教者:抓住归一问题解题思路,强化练习。
这节课有3个题型:
①是先求一份量,再乘几份。列式:先除后乘。(如例8)
②是先求一份量,再看总数量里有几个一份量,就有几份。列式:连除。(如例8下面“想一想”)
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同时学习这3个题型是容易混淆的,可以分开教学,而且注意强化,练熟。
2.布置作业。
教材74页10、12题。
板书设计
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例8 18÷3×8
=6×8
=48(元)
例9
6×6÷9
=36÷9
=4(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环节,使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转换,能够根据信息列式,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着重突出以下两点:
1.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比直观图更加清晰、简洁。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借助画图、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对比归纳,建立模型。
例8和例9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例题教学以后,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等题目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问题的共同之处:单位数量不变,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总量不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教学效果分析,发现部分学生的连续思考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问题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都能求出中间问题,但接下来却不能把中间问题和第三个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这需要在接下来的强化练习阶段加强说算理的训练,让学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外显,从而提升其数学思维的连续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