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检测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检测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D.认为民主党派是成败关键
2.“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
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3.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得人心
B.美法支持民主共和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4.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因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
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
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
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
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
7.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
B.实行总统制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实行责任内阁制
9.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10.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11.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1979年10月,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用“政治制度”界定“多党派合作”,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当时,这一讲话
A.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B.有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
C.恢复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14.1912年3月,孙中山签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孙中山此举意在
A.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
B.集中精力于民生建设
C.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
D.迫使清朝宣统帝退位
15.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
A.体现了选举民主的优越性
B.有利于凝聚建设国家的共识
C.完善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D.确保了法律建设的顺利进行
16.“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17.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一荆江分洪工程就宣告竣工。1954年,面对长江的一场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当时中国
A.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C.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18.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
A.分权制衡精神
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
C.民主共和精神
D.天下为公精神
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村民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21.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城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政治的精神,B项正确;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排除C项;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并不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使用者是政客,其他人士很少使用,这一现象说明“公民”一词只是政客用来政治表达的工具,政客们借此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反映出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励,A项正确;“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不发达,排除B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民众参与政治意愿不强烈,排除C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进展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是支持民主共和的,既包括民众力量,也包括军队力量,还包括西方列强说明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得人心没有体现“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等内容,排除A项;美法支持民主共和没有体现“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等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袁世凯赞成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故选D。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他们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筹建新中国的努力,反映出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直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政协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信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说明的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文化的发展情况,CD项排除。故选A。
6.A
【详解】
根据“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可知,当时的选民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制度的构建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这个选民证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起步,故A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意味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和人民当家做主新纪元的开启,故BC错误;该选民证是组织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落实无关,故D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对于政府的职权分配不够明确,导致政府部门之间不断争执,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故排除B项;《临时约法》对1916—1928年北京政府的运作有影响,但不是一直发挥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严格执行,排除C项;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且二者并未明确分权,排除D项。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了责任内阁制,这是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故D正确;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协商民主”指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材料侧重论述了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实现“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主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这是这一制度的优势,故B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包含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两个方面,材料没有涉及专政的内容,故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两项。
10.C
【详解】
由材料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人物等,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代表来源的广泛性,故选C项;得到全体人民支持,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可以印证拉伯第的观点,A项正确;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并未揭示如何“让袁世凯靠边站”,B项错误;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没有说明袁世凯与中国事务的关系,C项错误;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与共和的缔造者们“让袁世凯靠边站”不符,D项错误。
1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A;“已被完全根除”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用“政治制度”界定“多党派合作”,这实际上体现了邓小平政党制度建设的理念,以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故材料讲话有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讲话只体现出一种理念,还谈不上结果性的判断,故ACD错误。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签发《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C项正确;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开始于1915年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后,A项错误;集中精力于民生建设并非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B项错误;早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已退位,D项错误。
15.B
【详解】
从材料看,这一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属于政协制度,这有利于凝聚建设国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A项“选举民主”不符合政协制度“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故A项错误;C项“乡村社会”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错误;D项“法律建设”说法与政协的职能不符,故D项错误。
16.A
【详解】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出革命性和民主性,故答案为A项;“革命性、民主性”是从约法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来看的,排除B项;《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排除C项;《临时约法》没有做到让民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排除D项。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长江的洪涝灾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中,1952年仅用了75天,就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一荆江分洪工程,并且在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中,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新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与三大改造无关
,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8.C
【详解】
根据所学,“临时”意味着并没有经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的,因此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只有通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才能成为正式的总统,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19.A
【详解】
根据“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A项正确;BCD项都没有涉及到政党,排除。
20.(1)特点:统治阶级内部协商与官民协商相结合;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民主;官民协商形式多样;建立在专制统治基础之上;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
(2)原因: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清政府内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间政治协商机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意义:在国共两次合作中协商政治推动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形成了各党派平等协商、共商国是的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精英政治的优势。
【详解】
(1)特点:根据“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可得出统治阶级内部协商与官民协商相结合;根据“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得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民主;根据“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得出官民协商形式多样;根据“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可得出建立在专制统治基础之上,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根据“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可得出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
(2)原因:根据“《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可得出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根据“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可得出清政府内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间政治协商机构;根据所学可从经济、阶级、政治、西方影响等方面概括。
(3)意义:根据“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得出在国共两次合作中协商政治推动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根据“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得出形成了各党派平等协商、共商国是的传统;根据“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精英政治的优势。
21.(1)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原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是平等的,有自决权;防止国家分裂。
【详解】
(1)优越性:根据“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得出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地位:根据所学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原因:根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得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是平等的,有自决权;根据“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得出防止国家分裂。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