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唐代科举考试中还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A.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沿袭了汉代察举制的模式
C.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中原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
D.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时期
写给自己的落第诗(首)
写给友人的落第诗(首)
初唐
2
0
盛唐
13
9
中唐
19
44
晚唐
66
107
3.如表唐代各时期落第诗的数量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初唐制度首创,科举尚未实施
B.盛唐励精图治,科举绝对公正
C.中唐社会动荡,科举倍受追捧
D.晚唐国祚将败,科举有失公允
4.“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5.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
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士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
7.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不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开始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9.“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等级制度
10.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1.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
①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对“学而优则仕”的祟尚④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最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学优则仕
C.公平竞争
D.以德治国
13.“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说明
A.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D.九品中正制未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14.某人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科举及第,唐玄宗钦点后,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该材料说明当时
A.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B.皇帝与宰相共管科举
C.考试不受皇权干预
D.科举具有相对公平性
1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官吏制度的选才程序示意图。该制度
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B.将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C.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
16.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志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以求获得推荐资格。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
A.仍存在严重的不公正色彩
B.较为开放的取士做法
C.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束缚
D.旨在服务于门阀士族
17.史载: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说明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
B.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
C.中正的评议功能已丧失
D.血统是任官唯一依据
18.974年,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据此可知,宋太祖主持殿试的目的是
A.提供公平公正环境
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开创新的科举形式
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19.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之父)及其曾祖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汉颖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
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
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
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
20.“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实行投卷、荐举制度,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从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的投卷制度“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排除A项;汉代察举制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自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制度,与唐代的投卷制度无关,排除B项;“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材料“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体现的是豪强大族对政治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与国家走向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门阀政治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趋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晚唐是唐代落第诗创作数量最为兴盛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甚至延伸到科举考试当中,据此可知,材料说明了晚唐国祚将败,无力回天,导致科举制缺失公平,D项正确;隋炀帝时科举制就已经创立并实施,排除A项;科举制度并不是绝对公正,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战乱,追求科举的人会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分配与先秦时期“世袭社会”相似,但“选举社会”的趋势已出现,主要依据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B项正确;汉朝的察举制度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不同,不能说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排除AD两项;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即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规范运作,服务皇权,不能说明权力分配的标准具有“选举”特征,排除AC两项。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定量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可随时“不拘一格”地征召人才等做法表明,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举荐和皇帝征辟等并未体现民主性,排除B项;家族性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C项;强制性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A项;“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未体现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依靠才能选拔人才,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依靠血缘选拔人才,排除A项;秦汉时期实行军功爵制,依靠军功选拔人才,排除B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B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宗室王族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任政府官职,排除C项。
9.B
【详解】
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体现的是伏尔泰认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C项排除;科举制并未废除等级制度,D项排除。故选B。
10.B
【详解】
根据“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过去按品德选官,现在则都是贵族,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指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没有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西汉主要推行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进士第一村”和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的出现,与科举取士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和“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符合题意,①②说法正确;“学而优则仕”理念的祟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陈氏家族形成重学风气,培养更多人才,③说法正确。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在材料中未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与之前的用人制度相比,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采用相对公平客观的文化考试选拔人才,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它的公平竞争,C项正确;分科考试和学优则仕都是科举考试的理念,但只有公平竞争能够达到“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高度,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以德治国属于治国理念,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原因是地方交通不便,政府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B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C项排除;九品中正制在草创阶段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D项排除。故选A。
14.D
【详解】
根据“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可得出科举制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不能因皇帝的言行而随意破格选拔,因此反映出科举制的相对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特征,而不是发展过程,不能得出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宰相与皇帝对科举的管理,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
15.B
【详解】
根据示意图中的“中正”、“订品”、“上中下”、“授官”等关键词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注重门第,B项正确;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形成了特权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CD项不属于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和特点,排除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
材料“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以求获得推荐资格”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下的考试和公卿结成师生关系,存在着较大的不公正色彩,A项正确;材料与较为开放的取士做法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九品中正制无关,C项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说法错误。故选A。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评议只是例行公事,说明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失去了真正按品第选拔人才的作用,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说法与史实不符,太过绝对,排除A项;中正的评议虽说是例行公事,但其评议功能仍存在,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评议标准,除了血统外,还有名位、姓族等,“血统是任官唯一依据”说法错误,排除D项。
18.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认为科举制下的登科名级多被势家所取,因此开创殿试,革除积弊,主要是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A项正确;材料与限制门阀世族发展无关,B项排除;开创科举新形势是材料的表现,不是目的,C项排除;宋朝并不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D项排除。故选A。
19.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在察举制之下,魏晋时期官员的家族背景比较雄厚,说明世家大族把持了官位,社会阶层趋向固化,故选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以门第背景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故排除A项;任用官员以门第高低为准,并非无固定标准,故排除C项;察举制是官员选拔制度,不能缓和世家大族矛盾,故排除D项。
20.A
【详解】
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项错误。
21.(1)世卿世禄制;血缘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科举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详解】
(1)制度: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的标准是血缘。
(2)进步性: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和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制度: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可以判断出是九品中正制。弊端:根据材料“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制度及变化:材料四是对科举制的描述,科举制相对九品中正制的变化是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及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1)依据:品德和才能。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
(2)环节: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
作用: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保证了公平公正(必答);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儒学地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等。
(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
一致性:巩固统治。
【详解】
(1)依据:根据材料“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归纳出品德和才能。举措:根据材料“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可归纳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根据材料“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可归纳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材料“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可归纳出;限制被举者年龄;根据材料“引入了考试机制”可归纳出引入考试机制;根据材料“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可归纳出实行过程监察。
(2)环节:根据材料“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可归纳出主要是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保障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及强化儒学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差异:结合察举制和科举制的标准来看,可归纳出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一致性:二者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