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检测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检测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实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2.《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A.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
C.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
3.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
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标志着人文精神已经成熟
4.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5.隋文帝下令制订的《开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诸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一唐律提供了直接蓝本,成为后世立法的模板,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由此可以看出,《开皇律》的编纂
A.进一步系统规范化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充分落实民本思想
D.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
6.《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7.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8.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朱元璋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9.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10.《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
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
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11.周初的革命者从牧野之战“前徒倒戈”的事实中,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12.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13.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
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
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
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材料表明汉代法治思想的特点是
A.外儒内法
B.援儒入法
C.重罪轻罚
D.严刑峻法
14.《大清律例》中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此规定的作用是
A.抑制土地兼并,巩固专制统治
B.接受西方思想,实现诸子平等
C.体现儒家思想,实现兄友弟恭
D.抑制豪强势力,消除地方割据
15.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16.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
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
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
17.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清律》明确规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皇帝诏令,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这规定
A.强化了成文法的权威
B.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C.服务于专制统治需要
D.体现了现代法律意识
18.继承了汉晋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与完备的是
A.《贞观律》
B.《唐律疏议》
C.《宋刑统》
D.《问刑条例》
19.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20.《北魏律》规定:对那些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这一规定
A.确立了儒学主流思想地位
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有利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D.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二代户中父亲为家长,三代户中祖父为家长。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卑幼不得而自专也”。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以后古代中国养老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雍正两朝,多次对清律进行了较大程度地增删修订。乾隆帝即位后,在前代修订的基础上,对律例条文逐条进行了校正,最终完成《大清律例》。至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正式完成了。它吸收了自唐朝以来为历代封建法律所沿袭而又能鲜明体现封建法律阶级性的“十恶八议”的内容。满人、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大清律确认了满族特别是满洲贵族在法律上的特权。依例不依律,皇帝的谕旨,内外大臣的条奏,成为“定例”后,“则用例不用律”。刑制也有扩大和加重,除沿用笞、杖、徒、流、死五刑之外,又增加了迁徙、充军等刑罚手段。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清朝统治者还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修订法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法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审理案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断案的过程中一要坚持基本的法律原则,二要贯彻儒家的仁恕理念,这体现了法律和儒学相结合,故选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指的是司法断案而非治国思想,而汉朝之后统治思想逐渐确立为儒学,故排除A选项;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的标志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而非法律的儒学化,故排除B选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律和儒学的紧密结合,使得两汉出现了大量“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并未体现出司法的不完善,故排除C项。
2.A
【详解】
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官员宗亲不得与百姓争利,这说明唐朝政府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A正确;题干所列法律条文不属于严苛,排除B;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3.C
【详解】
根据材料,殷人通过“求神问卜”的方式为政权提供神学支撑,但周人主张天命不在神,在于统治者的德,进而将政权的合法性从神转向德,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思想基础是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德”,排除A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指的是国家大政与神祇占卜等有关,材料未体现出,排除B项;从尊神到敬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而不是成熟,排除D项。
4.C
【详解】
“准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体现出引礼入律,礼法合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以吏为师,排除A;约法省禁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也无法体现慎刑慎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律为正文,例为附注,排除D。
5.A
【详解】
依据材料“上承”“承袭”“基本制度”“直接蓝本”“各朝所沿用”可以得知,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为我国封建法律的定型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材料确立的是法律的统一,故排除B项;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无法充分落实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自然就不会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故D项错误。
6.B
【详解】
材料“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B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无关,A排除;材料与迷信思想无关,C排除;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7.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班固认为法家学说是用来辅助礼制的,单纯的严刑峻法会破坏宗法伦理。由此可见,班固是站在儒家视角对法家进行的评判,故选B;材料中班固认为法家可以辅助礼制,并不主张废除严刑峻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班固对法家的评判,并未对儒家伦理道德重新阐述,故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班固对法家的评判,不能体现班固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观点,故排除D。
8.B
【详解】
由材料“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可知,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但并没有要恢复礼乐制度,B正确,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制的教化作用,并非是严刑峻法,A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楚庄王问鼎被王孙满劝退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形成了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和德治传统,王孙满通过对于“德”阐述,促使楚王退兵,这说明当时地域文化较为落后的楚国也深受“德治”思想影响,证明了德治理念广泛传播,故选D;楚王问鼎的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微,宗法制瓦解,故排除AC;孔子开创私学,其生活时代晚于楚庄王,故排除B。
10.B
【详解】
材料“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体现的是《唐六典》对政府的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说明的是该法典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B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关系,A排除;材料与司法公平公正无关,C排除;《唐律疏议》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D排除。故选B。
11.B
【详解】
经过对商朝的战争,周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天命靡常”,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即逐渐减少了神秘色彩,更多强调民的重要性,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思想,B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功利主义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符,排除C;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12.C
【详解】
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选C;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排除B;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排除D。
13.B
【详解】
董仲舒引用儒家经典《春秋》中的父子之义,解释儿子为救父却误伤其父,不应被判处死刑的道理,表明汉代法治思想具有援儒入法的特点,B项正确;外儒内法是汉代儒学而非汉代法治思想的特点,A项错误;重罪轻罚没有准确揭示材料中心和主旨,C项错误;严刑峻法与材料内容不符,也非汉代治国和法治理念,D项错误。
14.A
【详解】
根据“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专制统治,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接受西方思想,也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排除BC;材料规定并非只是针对地方,排除D。
15.A
【详解】
据材料“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或民本思想),说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的纲常伦理道德,B选项错误;李白并不属于边塞诗人,C选项错误;人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而非佛道思想,D选项错误。
16.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用,重视了“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大清律》明确规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皇帝诏令,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知强调用例,这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故C正确;材料内容并非加强法律权威,故A排除;材料与司法无关,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现代法律意识,故D排除。
18.B
【详解】
根据所学,《唐律疏议》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其标志,排除。
19.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项错误。
20.C
【详解】
北魏法律规定允许罪犯赡养过长辈后再执行判决,体现了对血缘伦理关系的重视,所以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故选C;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是典范,排除B;这一规定维护了儒家伦理道德,有助于增强法律的权威,排除D。
21.
(1)内容: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应孝敬并赡养父母;重视孝道教化;以养儿防老为主;注重物质和精神养老的统一;养老具有政治意义。
(2)原因: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政府的推动;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对“孝”的注重和提倡;宋以来进一步强化“三纲五常”。
影响:赡养父母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义务和法定责任;“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详解】
(1)内容:根据材料“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可归纳出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材料“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可归纳出子女应孝敬并赡养父母及以养儿防老为主;;根据材料“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可归纳出重视孝道教化;根据材料“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可归纳出注重物质和精神养老的统一;根据材料“‘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可归纳出养老具有政治意义。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的经济、政府态度、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赡养父母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义务和法定责任;“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22.(1)背景:国内政局日趋稳定;统治者重视以法治天下;巩固统治的需要;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2)特点:对前朝法律的继承性;满汉百姓在法律上地位不平等;依例不依律;刑罚手段加重;对少数民族因地制宜。
【详解】
(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国内政局日趋稳定;根据材料中“康熙、雍正两朝,多次对清律进行了较大程度地增删修订。乾隆帝即位后,在前代修订的基础上,对律例条文逐条进行了校正结合”可知,统治者重视以法治天下;根据所学知识,从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清前期修订法律是基于巩固统治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需要。
(2)特点:根据材料中“在前代修订的基础上,对律例条文逐条进行了校正”可知,对前朝法律的继承性;根据“满人、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可知,满汉百姓在法律上地位不平等;根据“依例不依律”可知,依例不依律;根据“刑制也有扩大和加重”可知,刑罚手段加重;根据“清朝统治者还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可知,对少数民族因地制宜。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