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连加 连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能准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计算。
2.初步学会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渗透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情境导入。
(1)导入:上个星期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游玩。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口算题,一起算一算吧!
出示口算题: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答案。
(2)对比发现:这四组算式分别属于哪种运算?
生:前两组算式都是加法,后两组算式都是减法。
2.引出新课。
师: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小鸡呢,明明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小鸡,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操作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明明和爸爸去乡下的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不但复习了旧知,而且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埋下了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板块二 探究新知,动态生成
活动1 小组合作,学习连加
1.看图理解连加的含义。
(1)课件出示图1:
师: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
生1: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食。
生2:明明正在给5只小鸡喂食。
小结:这是明明在帮奶奶喂小鸡,5只小鸡吃得正香呢!
(2)课件出示图2:
师:谁能说说这次发生了什么?再完整地说说图意。
预设
生1:跑来2只小鸡。
生2: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
追问: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计算呢?
预设
生1:一共有几只小鸡?
生2:5+2=7(只)。
(3)课件出示图3:
师:谁能说说这次又发生了什么?再完整地说说图意。
预设
生1: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生2: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2只,又跑来1只。
追问:根据你的观察,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概括:一共有几只小鸡?
2.尝试列式解答。
师: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和组内同学研究一下能不能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且讨论一下这样列式的原因。
小组讨论,尝试列式计算。
汇报分享:
预设
生1:5+2+1=8(只)。
生2:因为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2只,又跑来1只,把它们合起来,所以用连加计算。
生3: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要把这些小鸡的只数都加起来,所以是5+2+1=8(只)。
追问:得数8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预设
生1:5和2合起来是7,再加上1就是8。
生2:我先算5+2=7,再算7+1=8。
3.连加算式的读法。
共同探讨:这个算式怎样读呢?
得出结论:5加2加1等于8。
4.小结知识。
师:像这样的算式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只有一个加号,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两个加号。
小结:像这样,在一道加法算式里,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续相加的加法算式就是“连加”(板书:连加)。计算5+2+1时,先算5+2=7,再算7+1=8。也就是说,计算连加算式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相加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活动2 共同探讨,学习连减
1.课件出示教材65页第二幅情境图,提出问题。
合作学习提纲:先和组内同学说一说图中信息,再研究出一个数学问题,最后想办法列算式解答问题。
小组讨论,共享结果。
汇报分享:
预设
生1:原来有8只小鸡,先走了2只,又走了2只。
生2:还剩几只小鸡没走?
生3:8-2-2=4(只)。
追问:结合情境图,说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8是原来小鸡的只数,前面的2是先走的2只,后面的2是又走的2只,4是剩下的小鸡的只数。
小结:仿照“连加”算式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连减”。(板书:连减)
2.借助小棒,交流算法。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呢?(同桌交流,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
生:我摆8根小棒,先拿走2根,剩下6根,再拿走2根,最后剩下4根,所以8-2-2=4。
3.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看“8-2-2=4”,算式里有两个减号,从总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像这样的连续相减的减法算式就是“连减”。读的时候,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每一部分,8-2-2=4读作:8减2减2等于4。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即先算8-2=6,再算6-2=4。
活动3 在生活中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
探究问题: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连加、连减来解决呢?
预设
生1:红红家里原来有3个苹果,妈妈先买来2个,又买来4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可以用3+2+4来解决。
生2:亮亮原来有8本书,先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亮亮还剩几本书?可以用8-3-4来解决。
操作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明明帮奶奶喂小鸡这种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境,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中用连加、连减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
板块三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6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66页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最后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幼儿园放学了,明明班里有10个小朋友,他们站成一竖排准备过人行横道,明明数了数,他的前面有3个小朋友,你知道他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
可以同桌之间摆小棒合作交流完成,也可以模拟站队帮助解决问题。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
生1:我学会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生2:我会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2.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分别编一道用连加、连减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计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本节课在内容上并不难,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感受问题的连续性上,学生说的过程就是题意的理解过程,所以在授课第二环节我设计了大量的篇幅来说题意,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通过反复说的过程,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另外,在连减的教学中,因为学习方法和连加相同,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做“懒”教师,教“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