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的认、读、写和10的组成,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在认识10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数数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数10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情境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10的认、读、写,明确10以内的数序。
难点:掌握10的组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诗引入:在语文课里,我们学了一首诗叫《山村》,同学们还记得吗?现在请大家一起背出来。
学生齐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激发兴趣:同学们背得非常流利!这首诗里的数,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哪个数是没有学过的?
生:1、2、3、4、5、6、7、8、9学过,10没有学过。
3.导入:同学们反应真快!1、2、3、4、5、6、7、8、9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10。(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利用一首诗引入,让学生在熟悉的诗中找出学过的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提出新问题,给予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1 数数与认数
收集信息:请你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数一数图中每种事物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生:图中有10只鸽子;有9名学生和1位老师,一共有10人。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一找“10”。
生:10根手指,10根脚趾……
小结:我们在数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数,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或遗漏。
活动2 小组合作,学习数序
1.认识数序。
合作学习要求:0~9已经在直尺上排好了位置,那么你能找到10的位置吗?拿出你的直尺,找一找。和你组内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10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拿出直尺观察并讨论。
汇报交流:
预设
生:10排在9的后面。
追问:在直尺上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因为9再添上1就是10,10比0~9中的数都大。
生2:9的后面是10。和9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8和10。
2.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享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你能用动作或语言表达出来吗?
预设
生1:我家里有10把椅子。
生2:左手摆1,右手摆0,放在一起很像10。
生3:我家里有10盆花。
生4:我妈妈买了10个苹果。
……
小结:这些事物都与10有关。
活动3 比较大小
情境提示:刚才听到同学们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我有这么多,10比我多吗?”谁能说说它们俩谁大?为什么?你是怎么比的?
汇报提纲:
(1)引导学生体会:10比9多1个,也就是说10比9大,9比10小。
(2)用“>”和“<”表示9和10的大小关系。
(3)讨论:9和10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10和9呢?(9<10,10>9)
活动4 学习10的写法
1.观察区分:1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呢?
发现:以前学过的数都是由一个数字组成的,10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学10的写法。
10是由“1”和“0”两部分组成的,写10要占一个田字格,左半格写1,右半格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练习写10。
模仿练习:打开教材60页,先写一个,看一看,比较一下,再把这一行写完。
学生动手写,同桌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动5 学习10的分与合。
1.动手分一分。
合作学习提纲:把这10个桃子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至少放一个),你会分吗?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交流学习:
(1)学生动手摆一摆。
(2)与同桌交流分法。
(3)把分法写在书上。
追问:10有这么多种分法,怎样才能记得快?
预设
生1:我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想到10也可以分成9和1;10可以分成2和8,就想到10也可以分成8和2……
生2:按顺序记,10可以分成1和几,10可以分成2和几,10可以分成3和几……
2.做游戏、学儿歌。
(1)教师讲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如果一个同学伸出一根手指,那么另一个同学就要伸出9根手指,使两人伸出的手指数组成10。
(2)儿歌具体内容: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操作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从而学会这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小结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找到的“10”说出来,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板块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说一说应该怎么找,再独立完成,提示学生连线要用直尺。
2.完成教材62页1题。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再集体订正答案。
3.完成教材62页2题。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10比以前学过的数都大,它是一个两位数。
2.布置作业。
教材62页3题。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数学。因此,我在讲授本节课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他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所以本节课我利用直尺、小棒等每人都有的学具来教学,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我本节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