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8.1《9加几》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8.1《9加几》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07: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9加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多种方法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9加几的进位加法转化为10加几的过程,初步感知转化思想。
2.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感受“凑十法”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复习旧知:出示9以内分与合的练习,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
2.交流: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都参加过哪些项目的比赛呢?(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3.导入新课:胜利小学的同学们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运动会上会隐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呢?
操作指导
创设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加过的运动会说一说有哪些比赛项目及获得过哪些好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板块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1 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胜利小学的运动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学校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一盒饮料,全发完后发现还剩了一些饮料。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剩下的饮料数量。
汇报:箱子里面剩下9瓶饮料,箱子外面还剩下4瓶饮料。
引导:箱子里面的和箱子外面的饮料数量合在一起就是饮料一共剩下的数量,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汇报:9+4。
活动2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出示学习提纲:
(1)独立思考:9+4等于多少?
(2)想一想:你是怎样口算的?
(3)自己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汇报。
预设
生1:因为9再加上1就是10了,所以我们把4根小棒拆成了1和3,9和1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3就是13。
生2:因为4和6能凑成10,所以我们将9根小棒拆成了6和3,4和6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3就是13。
生3:先将9想象成10,和4加起来就是14,因为多加了一个1,所以14减掉一个1就是13。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3.总结:××(生1)的方法是拆小数凑大数,而××(生2)的方法是拆大数凑小数,它们都渗透了“凑十”的思想,××(生3)的方法渗透了多加了要减的数学思想。这三种方法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计算的,都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活动3 寻找方法,比较异同
1.借助小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2和9+7。
2.教师引导:刚才总结了三种计算9加一个数的方法,在计算这两道题时,你可以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谁的方法能又快又准的计算出9加几。(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在计算9加2的时候,运用刚才的“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很快计算出9加2等于11;在计算9+7的时候,发现拆这两个数都可以计算的很快。
4.总体比较:今天学的这些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哪些不同?
生:这些都是9加几的加法,并且得数都超过了10。
5.小结:我们把这些加法算式叫9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9加几)
操作指导
在这一板块,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给学生发现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板块三 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摆一摆,算一算。
2.9+1+2=        9+1+5=       9+1+8=
9+3=
9+6=
9+9=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计算,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最后统一答案)
3.完成教材89页“做一做”3题。
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前再次熟悉“凑十法”,练习时,放手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汇报结果。汇报时,侧重让学生说一说算理。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生1:在计算9加几时,用“凑十法”比较简单。
生2:在计算关于9的加法时,有很多种计算的方法,我认为计算起来比较简便的是“凑十法”。
2.布置作业。
教材90页1、3、4题。
板书设计
9加几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摆小棒、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凑十法”的算理,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9加4时,有的学生拆9把4凑成10,有的学生拆4把9凑成10,对比后学生发现“拆小数,凑大数”更简单,从而得出结论:在计算9加几时,可以采用“凑十法”,并且“拆小数,凑大数”更简单。在教学中,我没有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单,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巩固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自主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同时,我有意让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所涉猎,试图让学生独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是习题的设计没有梯度,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