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8.4《解决问题(一)》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8.4《解决问题(一)》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06:3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4《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能从不同角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复习交流:学校运动会正在进行中,这些是为参加100米赛跑的运动员准备的题卡,你们也算一算吧!(课件出示题卡)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5+8=      5+6=
2.回顾导入:主席台两边摆了很多盆鲜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师指名解决问题)
□○□=□(盆)
3.引入新课:同学们的计算非常准确,今天我们一起来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一)]
操作指导
通过出示题卡,引导学生先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再重现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明确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方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1 出示例题,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5。
一共有多少人?
导学: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生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
生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示:要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
生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活动2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提纲:先独立思考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再尝试列出算式,将算式分享给组内的成员,重点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思考,小组分享)
汇报展示:
预设
生1:我列出的算式是8+7=15(人)。我是这样想的:
生2:我列出的算式是9+6=15(人),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3 回顾反思,小结提升
教师引导:他们的解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用加法计算,得数都是15;不同点是加数不同。
追问:为什么解决同一个问题,列出的算式却不同呢?想一想,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就不同。
(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表自己的想法)
小结: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就可以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也会找到多种方法来解答,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操作指导
通过收集信息,自己尝试列出算式,并讨论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板块三 跟踪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自学提纲: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怎样解答?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还可以怎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
师:收集题中的信息,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把你想到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操作指导
通过有层次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此类加法问题的解题思路,能够比较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预设
生1:同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一般也不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生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就可以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也会找到多种方法来解答,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2.布置作业。
教材99页2、3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角度不同算式不同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先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了前几节课的计算算理,再顺势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会计算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在教学中我反复追问学生算式各部分的意义,学生说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只有理解算式各部分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明确算理和算法。另外,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一个回顾的环节,之后又及时进行了小结,有思考、有总结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在本节课的回顾反思中,我觉得我的练习设计不够有层次,应该在最后设计一个比较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解决问题的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习题设计的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