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07: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毛泽东词两首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词的常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词中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材中的内容
这首词是2020年普通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本课以词的上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的秋景和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博大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词的常识,通过诵读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了解了词的内容、意境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学生掌握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感受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从中受到熏陶,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故从学生现有的对诗词及对毛泽东的了解导入课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品味其语言美,体会其意境美,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感、可述的境界,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知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语言,体会词的意境,通过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词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从中受到熏陶,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2、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1min)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的词《沁园春·长沙》。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导入课文。
(二)词的知识(4min)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曲子”
、“朵曲子”
、“曲子词”
、“长短句”,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我们学过的词牌有水调歌头、如梦令、沁园春等。而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但与词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词按段的多少来分又可分为单调(一阙)、双调(上下阙)、三叠、四叠。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设计意图: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在介绍的过程中,尽量用所学过的词或较为熟悉的诗人作为例子,从简单的、熟悉的方面着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加深对词的知识的了解。
(三)相关背景(2min)
刚才提到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为何要以“长沙”为题?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地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自然引起了当地土豪恶霸的极度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和捉拿毛泽东。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他被迫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便重游了橘子洲,追怀在长沙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写下了这首词。
设计意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任何一部作品,无不打上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无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四)示范朗诵(2min)
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正音。设计意图: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
(五)齐读(3min)
要求:
1、读准字音,
如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把握节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3、体会情感。
朗读指导:上片“看”与下片“恰”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是看到了绚丽的秋景,充满了兴奋喜悦之情,要读得抑扬顿挫;“恰”字所控7句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激昂慷慨,充满了自信,语速要稍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进一步感知,同时老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调整正常语序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2min)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也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这一句也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
2)“独立寒秋”,最大的一个妙处在于一个“独”字。这个“独”字,使老师想起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想起了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
表现的是一种隐逸;想起了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表现的是一种超脱。那作者独立橘子洲头,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能否把“独立”改成“直立”或“站立”呢?老师可以点拨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来回答。(3min)
不行。“独立”表明作者是独自一个人,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四处缉捕他,诗人身处险境却仍然能够“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足见其胸襟气度,这是一种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慨。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眼体会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敏锐能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由“看”统领,这几句从观察角度上看,有何不同?小组讨论回答。(4min)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动静结合,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湘江秋景图。(参照板书,明确写景的层次)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秋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2)从比较中发现这首词很讲究炼字。老师举一例,学生可参照回答。(3min)
a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b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
c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通过比较,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妙处,自己尝试去分析词中其它用得好的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赏析和品味语言,体悟其中的妙处,并能够举一反三。
3)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的情绪,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古逢秋悲寂廖”……在这里,作者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俗语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作者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3min)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胸怀、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及对故土和山河的挚爱。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同时感受伟人的情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min)
作者自“看”到“怅”,由“怅”而“问”,由景生情,提出疑问,“谁主沉浮”,可谓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对竞自由的万物,再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你会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言之有理就行。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个当成那个时代的毛泽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上阙借景抒情,提出问题,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那作者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有没有得到解答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阙。(1min)
设计意图:实行过渡,引入下阙的分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4min)
一个“忆”字写出了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回忆青年时代的往事。而“恰”字统领的7句,又描写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呢?
一种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
总结: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形象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树立为国效力的崇高理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min)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击起的波浪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用了夸张的手法,把那种破浪前行的豪迈气慨渲染得淋漓尽致。
总结:从下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革命正是需要毛泽东以及像毛泽东一样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青年,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主宰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也含蓄地回答了上文所提到的“谁主沉浮”,使之相照应,浑然一体。(2min)
(七)板书设计
“独立”:时间
地点
人物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看:
近观
漫江碧透

竞自由

借景抒情
百舸争流
生机勃勃的

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
提出问题
仰视
鹰击长空
秋景图

俯瞰
鱼翔浅底


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忧国忧民
问:谁主沉浮
以天下为己任
慷慨激昂
忆:青年时代的往事
含蓄回答
少年形象,呼之欲出
记:夸张
(八)模仿表演(3min)
请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把自己设想成为那时候的毛泽东,上台模仿表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朗诵与表演有机结合,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活跃课堂氛围。
(九)作业(3min)
1)体悟作者的情感,熟背这首词;
2)体会词中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3)完成补充练习。(见纸笔评价部分)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诵,巩固知识。
七、学习评价设计
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纸笔评价是通过一些检测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是总结性与过程性的结合,是发展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是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
纸笔评价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__________,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__________,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句话中的哪些字用得妙?试分析其精妙之处。
“染”字写出了景色的壮美;“碧”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字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_____深山,鱼_____潭底,驼_____大漠,雁_____长空










表现性评价
这节课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模仿能力、探究能力及课堂氛围进行评价。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本教学以老师引导为辅,学生讨论比较模仿为主,通过比较赏析语言,通过讨论了解意境,通过模仿感受伟人情怀。
2、本教学还插入很多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本教学补充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时期爱表现的这样一种心理,多鼓励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个人当了一回毛泽东,从想到说再到演,深刻体会词的意境及诗人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掌握好本领为国效力。课堂气氛较活跃,总的来说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