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认识四边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渗透分类思想。
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3.能画出不同的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一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分类结果取决于分类标准。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分、画、剪、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2.体会几何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了解其特征。
难点:能根据四边形的特征画出不同的四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各种几何图形学具卡片 钉子板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各种几何图形学具卡片 直尺 三角尺 彩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寻找图形,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和教室里的图形,并交流汇报。
2.揭示课题:在我们的校园和教室里,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图形,可见图形是无处不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图形——四边形。(板书课题)
师:“四边形”这三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有4条边的图形。
操作指导:本板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身边寻找图形,通过寻找校园和教室里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四边形,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
板块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1 分一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四边形的形状。(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教材79页例1,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学生把例1中的所有图形按照“四边形”和“非四边形”分成两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4.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和大家交流的结果,得出结论:像这样由4条直的边围成,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5.让学生结合四边形的特征,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共同欣赏)
活动2 动手操作,丰富认识
活动提纲:
1.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3.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
(1)围一个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2)围一个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围一个4条边都不相等的四边形。
活动3 按要求分一分
(课件出示)
按角分类
4个角都是直角
4个角都不是直角
按边分类
对边相等
对边不相等
活动提纲:
1.将四边形按照角和边进行分类。
2.把图形放在对应的框里。
(教师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操作指导:本板块的活动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图形进行分类,重点说清分类的理由;再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征,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发现,那么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抽象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活动2让学生根据四边形的特征自主进行剪、画、围等活动,并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板块三 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把四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课件出示)
2.把一张四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会变成什么形状?(课件动态演示)
操作指导: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边形的特征,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还有哪些困惑?
预设
生1:这节课我认识了四边形,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生2:通过这节课,我能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我是通过分类的方法学会的。
生3: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就是四边形,那么有5条直的边,有5个角是不是就是五边形呢?
2.布置作业。
教材79页“做一做”2题。
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特征: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场景中找图形,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带入课堂,每位学生在新课开始时都很投入,并且对本节内容兴趣盎然。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找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多数学生的认识很片面,此时如果没有用课件出示不同的四边形,那么学生很难想到有那么多不同形状的四边形。通过总结四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把图形分类,可以进一步掌握不同形状四边形的共性与各自的特点,特别是把长方形与正方形根据特征归为一类,即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归为一类,梯形归为一类,说明学生已经观察到了“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为下节内容进行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虽然理解了四边形的特征,但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不会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对变式的四边形进行判断,这说明学生还不能从本质上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对四边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