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8.3.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8.3.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06: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3.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感知几分之几的意义。
2.能正确解答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圆片 小棒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按要求分一分,并填空。












把上面的○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总数的,有(  )个○;其中的2份是总数的,有(  )个○。
2.引导学生交流上题的答案,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操作指导:本板块操作的关键是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板块二 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活动1 阅读理解,分析解答
1.课件出示教材101页例2。
有12名学生,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导学提纲:
(1)题中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几份?你从哪看出来的?女生占几份?
(2)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多少个圆片,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占几份?有几个一份那么多?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
预设
生1:题中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我从“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看出来的。女生占1份。
生2: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总份数的,每份有12÷3=4(个)圆片,女生有4人。男生占2份,有2个一份那么多,所以男生有4×2=8(人)。
生3: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女生占其中的1份,求1份有多少人,应该用除法计算,即12÷3=4(人),所以女生有4人;剩下的是男生,可以用减法计算,即12-4=8(人)。
2.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平均分要用除法表示,所以用除法计算,即用除法求出来的是平均每份是多少。
活动2 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完成课堂活动卡(见本书309页)。
2.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先用总数除以份数(分母),求出一份数,再用一份数乘所占的份数(分子)。
操作指导:本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操作的重点是通过图形、语言、算式几种表征的转换,促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块三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103页5题。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
2.完成教材103页6题。
自学提纲:
(1)读题,理解题意。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预设
生1:这节课我学会了用除法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分数问题不是很难,只要能画出图就很好解决了。
生3:这节课我通过画图理解了题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很喜欢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学习。
2.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8、9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分数知识,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本节课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表征的转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之后,反观课堂教学,发现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成功之处:
1.紧密联系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用已经掌握的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2.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相结合,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引导学生读懂信息,体会两个含有分数的信息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圆片来表示12名学生,将对题目的理解外显出来,同时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先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不断转换中,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虽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但是用语言表达时还存在一定障碍,表达条理不清,深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语言匮乏,经验不丰富;二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弱。这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