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估测、测量的过程,体会估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能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的本质是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扶手卡片 尺子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正方体 纸条 图钉 尺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 故事导入,导思促学
1.导学: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2.课件演示画面,教师口述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这座小桥十分漂亮,大家都喜欢在小桥上玩。忽然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扶手断了多可惜啊!于是小蚂蚁们准备用木头再做一个扶手。
3.导思: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预设
生1:可以用小正方体作为标准量一量。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测量贴在黑板上的扶手卡片的长度,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测量时的感受)
生2:小正方体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4.小结:我们虽然用小正方体量出了扶手卡片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
活动2 质疑导学,引入新课
1.导思: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工具?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尺子。
生2:米尺、皮尺、卷尺。
操作指导:教师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测量贴在黑板上的扶手卡片的长度,使学生感受到用小正方体作为标准测量,摆放时容易受到限制,激发学生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尺子)测量的欲望。
板块二 建立表象,探究新知
活动1 学习探究,认识厘米
1.导学: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尺子,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学情检测卡。
3.学生观察后汇报。
4.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5.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生2:我看到尺子最左端的数是0。(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叫刻度0)
生3:尺子上还有很多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4:尺子上还有“厘米”。
6.揭题: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活动2 指导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导思: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听听水果精灵是怎样说的。
2.水果精灵导学: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3.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相互验证。
4.学生相互交流后导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尺子上1个大格是1厘米。
生2:我发现我的尺子上有20个大格,就是20厘米。
5.找一找,说一说: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6.汇报交流。
预设
生1:纸条的短边长约1厘米。
生2:图钉的长约1厘米。
生3:小正方体的棱长约是1厘米。
(学生验证小正方体的棱长是不是1厘米,用尺子测量)
生4: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学生比一比自己哪根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然后汇报)
7.导思: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活动3 指导认识几厘米
1.导思: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么2厘米、3厘米又分别有多长呢?
2.课件出示,学生在尺子上寻找并交流汇报。
活动4 学习用厘米量
1.导思:请你们把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几厘米长?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并记录。
3.导思:究竟有几厘米长呢?咱们一起用尺子来测量一下。
4.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
5.量好的可相互交流自己是怎么量的。
6.指名上前面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7.导学:请大家看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课件出示:
( 5 )厘米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
8.导学: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量法帮助小蚂蚁们量出扶手卡片的长度。
9.学生测量扶手卡片的长度。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通过认识尺子、估测、实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和分析,使学生体会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让测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地体验中生成,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板块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火眼金睛辨一辨。
(1)课件出示内容:
下列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方法对不对?为什么?
(2)学生自主完成。
(3)同桌交流。
(4)集体汇报。
(5)小结:如果不是整厘米数,那么应该说“约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尺子的刻度0,那么就用物体对着的两个刻度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6)师生共同验证。
2.提升练习,加深感悟。
(1)课件出示。
看一看,想一想。
(2) (3)
问: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2)学生自主判断。
(3)汇报交流。
3.小组合作,测量竞赛。
量出自己手掌宽、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操作指导: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估测、实测后,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实际练习,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培养估测意识。
板块四 回顾知识,课堂总结
1.导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预设
生1:这节课我知道了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我的大拇指指甲宽约1厘米。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我的尺子上有15个大格,尺子的长度就是15厘米。
生3:我还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要和尺子左端的刻度0对齐,尺子还要放正、放平,才能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
2.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进一步认识了尺子,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测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操作指导: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让他们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顺势梳理小结,并重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我们的数学课堂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能初步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