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
2.学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照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会数线段的条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和观察的过程,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线段的特点,能用尺子画线段和测量线段的长度。
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会分辨线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毛线 尺子 长方形纸 剪刀
学生准备 毛线 尺子 长方形纸 剪刀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活动探究,认识线段
活动1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学生自主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
活动2 指导观察、思考毛线的状态
1.导思:孩子们,你有办法使手中的这根弯弯的毛线变直吗?(出示毛线)
2.汇报交流。
3.导学:拿起手中的毛线,试一试。(教师举起手中的毛线,用两只手拉直)两只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4.导思:线段和刚才的线有什么不同吗?
5.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毛线是弯弯的,线段是直直的。
6.课件出示线段的直观图。(板书:线段是直的)
7.导思:你能拉出比老师长或短的线段吗?(学生动手操作)
8.导思: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9.学生寻找线段,发现黑板边、桌子边、书边、凳腿边、地砖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活动3 指导认识线段的特点
1.导思:(教师把线松开)请同学们观察我手中的线,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
生:这不是线段了,因为松开之后,它是弯弯的,线段是直的。
3.导思:重新捏紧线的两端并拉直,竖着放,斜着放,它们是线段吗?为什么?
4.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是线段,虽然它是竖着放的,但是这一段毛线仍然是直的。
生2:是线段,虽然它是斜着放的,但是它仍然是直直的。
5.导学:(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演示的不同方向的线段图)你能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6.找两名学生分别量一量黑板上的两条线段的长度。
7.小结: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8.课件出示内容及要求:
(1)请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活动4 折线段
1.导学:同学们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后打开。
3.导思:现在纸上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能看作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4.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认为这条折痕能看作一条线段,因为折痕是直的。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线段的特点就是直直的,这条折痕能看作一条线段。
5.导学: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接着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
6.学生动手操作。
7.导思:从这三次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8.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在不同的纸上,折出的线段不一样长。
生2:我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
9.小结:线段有长有短。(师板书)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中的内容比较抽象,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如演示完拉紧的一段毛线后,应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另外,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等,让学生寻找线段。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用语的科学性,不要给线段下定义,要尊重教科书中的用语,如“看作”“看成”等。
板块二 自主学习,画出线段
活动1 指导学生自由画线段
1.导学:你们会画线段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课件出示要求:
认识了线段,能不能自己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呢?应该怎么画?
3.学生动手在纸上画,教师巡视指导。
4.导思: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5.学生交流线段的画法,并汇报。
预设
生1: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握笔。
生2: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的地方停止。
6.师追问:想一想,还可以从哪里画到哪里?
7.学生思考后汇报:
生:从刻度1画到刻度4,从刻度2画到刻度5等,画出的线段都是3厘米。
活动2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1.导学:请大家看教材6页“做一做”1题,你能画出和它同样长的线段吗?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要画出和书上同样长的线段,我们要先量一量书上的线段是几厘米。
生2:我想提醒大家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线段的一端要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
生3:量出线段的长度后,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测量线段的长度,并根据要求画线段,全班交流。(板书:线段有两个端点)
活动3 拓展,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导思: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出示各种工具,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卷尺
测量轮
皮尺
软尺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注重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感知到的线段的特征画一条线段,然后老师按照学生的描述,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条线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块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线段。
(1)课件出示:
(2)导思: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哪些是线段吗?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生1:第1条和第4条不是线段,因为它们是弯弯的。
生2:第2条和第3条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直的。
2.找身边的线段。
(1)导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如教科书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数学书,仔细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上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呢?其他的物体上还有线段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数线段。
(1)课件出示:
(2)导思: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汇报交流。
4.画两点间的线段。
(1)课件出示题目及要求:
①用尺子把下面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②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③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接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2)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4)拓展:剪毛线,把一段毛线剪两次,会得到几条线段?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中所设的练习题是对认识线段和画线段的进一步巩固。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渗透“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线段特点的认识。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我们身边的黑板边、桌子边、文具盒边等都能看成线段。
生2:这节课我做了很多活动,并且知道了线段有两个特征: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
生3: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在活动中学习,学会了怎样去画一条线段。
生4:我学会了画线段的方法,要先画一条直的线,再在线的两边画上两个端点。
2.布置作业。
教材9页7题。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进一步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长有短;
(3)线段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1.实践操作,有效感知。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2.活动体验,内化感悟。
在感悟线段特征这一环节中,先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组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和“可以测量出长度”的特点;通过演示“拉紧的一段毛线”,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熟知事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等,让学生系统地认识从哪里到哪里是线段,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知识抽象为数学知识。通过各种活动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段“直”的特点,也为教学“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作铺垫。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