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
2.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
2.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指导学生工整地书写竖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口算竞赛,激趣闯关。
(1)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答对所有题即为闯关成功。
(2)课件出示闯关内容: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3)学生闯关。
(4)公布闯关成功的,并对闯关失败的进行订正指导。
2.笔算练习,巩固方法。
(1)出示试题:35+34。
(2)指名板演。
(3)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4)全班订正。
(5)思考:做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从哪位加起?
(6)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生1:笔算加法时,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2:笔算加法时,个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写在十位上。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思:如果将35+34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5+37,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导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复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算理,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打好基础。
板块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1 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3: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小组合作,借助情境图提取相关信息。
(2)汇报交流怎样解决问题。
2.请同学们读题思考,然后列出算式。(学生列出算式:35+37)
3.思考: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因为要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就是把二(1)班和二(3)班的学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4.导学:这道题你会算吗?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5.学生摆小棒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预设
生1: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小棒,就是60根小棒。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60根小棒加上12根小棒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生2:我计算的结果也是72,不过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小棒。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我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1捆,这样就变成了7捆零2根小棒,也就是72根小棒。
6.追问:3捆小棒加3捆小棒是6捆小棒,为什么现在变成7捆小棒了?多出的1捆小棒是哪来的?
生:7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是12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小棒,12根小棒就变成了1捆零2根小棒,和6捆小棒加在一起就变成了7捆零2根小棒。
7.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当小棒够10根的时候就可以捆成1捆,就要和成捆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计算时要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课件出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活动2 形数结合,探究竖式的计算方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
2.学生尝试计算。
3.导思:个位上5加7等于几?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
4.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个位上5加7等于12,满十要把这个十进到十位上去。
生2:个位上5加7等于12,满十向十位进1,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
师小结: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这就叫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横线上方十位的右下角写1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
5.导思:那么十位上怎么计算呢?
生: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写7。
6.导思:小组讨论,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活动3 反馈练习,巩固方法
1.用刚学到的方法计算教材14页“做一做”中的56+37。
(1)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计算过程。
生:先算个位上的6+7=13,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在横线上方十位的右下角写1个小1,在和的个位上写3;再算十位,5+3+1=9,把9写在和的十位上。在横式后面写上得数93。
(3)导思: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4)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向十位进1时,要在横线上方十位的右下角写1个小1。计算十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2.学生独立做教材14页“做一做”中余下的两道题。做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活动4 讨论比较,总结方法
1.讨论: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
2.总结:像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加法,叫进位加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操作指导:本板块在操作时,关键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加深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然后根据算理完成竖式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板块三 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学生自主修改。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导学。
2.课件出示教材15页4题的前三题。
(1)学生自主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3)集体订正。
3.实践。
(1)课件出示题目:
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每张36元,儿童票每张18元,小红和爸爸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2)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操作指导:教师要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大家有什么收获?
预设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就是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生2:我知道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位时要在横线上方十位的右下角写1个小1。计算十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还知道了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如果十位相加满十了应该向百位进1。
2.布置作业。
教材15页5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 35+37=72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两点做的非常好:
1.以旧知引新知,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作铺垫,让学生重温旧知,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奠定基础。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明确算理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能力。
2.动手操作,感悟算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设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摆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结合小棒图有序地呈现竖式计算的过程,借助摆小棒明确计算方法,其中蕴涵着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的一种数学思想。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加法中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为笔算“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奠定基础,使学生经历“满十进1”的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