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4.1.2《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4.1.2《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10: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2.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相对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类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类比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       
4+4+4+4=□×□
2+2=□×□      
6+6+6+6+6=□×□
2.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知道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学生改写算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改写的乘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板块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直观演示,自主列式解决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例2情境图。
        
2.提问:仔细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
4.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有3束气球,每束有5个气球。
生2:可以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3:根据前两名同学的回答,可以归纳为:有3束气球,每束有5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5.导学:综合获取的数学信息,你想怎样列式?
(1)小组讨论。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5+5+5。
生2:可以用乘法计算:5×3或3×5。
6.你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吗?
7.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我根据加法算式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因为5+5+5=15,所以5×3=15或3×5=15。
生2:我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
8.导思:上面的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9.汇报交流。
生:有3束气球,每束有5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活动2 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1.导思:你们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2.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操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并借助实物图,说一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意义,从而理解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块三 强化练习,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48页“做一做”1题。
(1)课件出示提示:先用摆一摆,再填写加法算式。
(2)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填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4)独立完成:3个4相加是多少?5个3相加是多少?
2.完成教材48页2、3题。
3.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题目。
每组画5个,画3组。共有多少个?
(2)学生独立完成画图,然后组内交流。
(3)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答案。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由实物图写出的“几个几”不能颠倒,如表示的是4个2,不能写成2个4;第二,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两道乘法算式。在学生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先根据“几个几”用小棒摆一摆,再根据所摆的小棒填写加法算式,加深理解,降低难度。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1)导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生2: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3:如果遇到较大数的乘法,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3)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2.布置作业。
教材50页8、10题,教材51页12、13题。
板书设计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5+5+5=15
5
×
3=15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理念,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充分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有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要求、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进行汇报。整节课都是在交流讨论后由学生自主列式解答,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中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