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主编出2、3、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其意义。
2.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这些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结构,提升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用2、3、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确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复习5的乘法口诀。
根据5的乘法口诀连一连。
一五
二十
三五 一十
五五 得五
四五 十五
二五 二十五
2.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连得最快?
生:把5的乘法口诀背熟就能很快地连起来。
操作指导:本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复习5的乘法口诀,通过连线题,使学生进一步熟记5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块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教学2的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活动指导:
1.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们该怎样解答这个数学问题呢?
3.你能根据算式编制口诀吗?
预设
生1:每副乒乓球拍有2个,有2副乒乓球拍。
生2:可以提出问题:一副球拍有几个?列式解答为1×2=2。
生3:可以提出问题:两副球拍有几个?列式解答为2+2=4或2×2=4。
生4:可以编制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师板书: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活动2 教学3的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活动指导:
1.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们该怎样解答这个数学问题呢?
3.你能根据算式编制口诀吗?
4.结合点子图尝试编出3的所有乘法口诀。
预设
生1:每组有3个气球,一共有3组,也就是3个3。
生2:每组有3个气球,可以说成1个3,乘法口诀:一三得三。(师板书:一三得三)
生3:可以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气球?可以用加法计算:3+3+3=9,也可以用乘法计算:3×3=9。
生4:求一组气球是一三得三,求两组气球是二三得六,求三组气球是三三得九。
(师板书: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活动3 教学4的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活动指导:
1.观察图片,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结合点子图编制4的乘法口诀。
3.思考:1×1=?
预设
生1:1×4=4,2×4=8,3×4=12,4×4=16。
生2: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生3: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操作指导:本板块采用扶放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环节教学2、3、4的乘法口诀时,由于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教师可将重点放在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上,对照点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板块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54页做一做1、2题。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同时用这些口诀可以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2.完成教材55页做一做1题。
此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熟记每一句口诀。练习时,教师说题目,先指定学生说得数,再让学生集体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机会。
3.完成教材57页8题。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生1:这节课我学会了2、3、4的乘法口诀。
生2:现在1、2、3、4、5的乘法口诀我都学会了,计算的时候我可以提升速度了。
2.布置作业。
教材56页1~4题,教材57页5题。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2=2
1×3=3
1×4=4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一四得四
2×2=4
2×3=6
2×4=8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3×3=9
3×4=12
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教学反思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节课是在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有上节课的知识作铺垫,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反思。
1.关注已知,做好铺垫。
这节课通过“连一连”的练习,唤起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能够复习上节课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扶放结合,发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有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新知的教学中,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分别编制出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要符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