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乘加、乘减问题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增强探究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磁铁块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星期天,二(1)班的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去玩旋转木马。
(课件出示教材58页例5情境图)
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操作指导:本板块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运用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板块二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1 解决问题
自学提纲:
1.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2.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摆小棒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解决过程,说清楚用了几种方法,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动画演示课件)
预设
生1:我想出了一种方法,先把都是3人的加起来,再加上额外的2人,我是这样列式的:3+3+3+2。
生2: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有3组3人的,也就是3个3,再加上额外的2人,我是这样列式的:3×3+2。
生3:我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把不足3人的看成3人,一共有4组,再把多算的1人减去,可以这样列式:3×4-1。
小结: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你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对于其他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能讲出算理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活动2 巩固算理
(教师在黑板上摆4排磁铁块,分别是3块、3块、3块、2块)
1.借助在黑板上摆磁铁块分析意义: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是多少;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是多少。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算理。
3.教师明确算理,讲解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这样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活动3 观察比较
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个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优化方法)
预设
生1:我喜欢3×3+2这种方法,用口诀三三得九,再加2,计算很快。
生2:我喜欢3×4-1这种方法,用口诀三四十二,再减1就可以了。
教师提问:3+3+3+2我们已经知道了,叫连加。3×3+2和3×4-1你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呢?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 乘减)
操作指导:本板块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可以用乘加算式3×3+2和乘减算式3×4-1来表示,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板块三 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贴五角星时,每次贴3颗,贴了4次,还剩1颗,一共有多少颗五角星?
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解答。
2.东东去商店买练习本。每本练习本3元,他带的钱最多能买2本,东东可能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哪个图形中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操作指导:本板块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巩固练习,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生2: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用口诀计算也很简便。
2.布置作业。
教材58页做一做1、2题。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人)
口答:一共坐了11人。
教学反思
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计算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境图,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情境图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兴趣、促进探索等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深刻感知到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学生的直观认识。这样在结合实际、以用促算、深化算法中,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我还创设了开放题“东东买练习本”,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学以致用。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即使已经下课了,学生还津津乐道,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