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观察物体(实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明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过程,积累观察、操作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观察物体的过程,体会比较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熊猫玩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激趣,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各不相同。
师:是啊,所处的方向不同,摸出的大象的形状也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实物)。(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板块二 实践观察,建立表象
活动1 明确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向
师:今天,老师为每组同学都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它是谁。
课件出示熊猫玩偶:
(小组长把自己组的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摆正,几名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名学生分别坐在熊猫玩偶的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目光正对着熊猫玩偶)
师: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玩偶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正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后面,有黑色的尾巴,白色的背。
生3: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师小结:也就是说,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熊猫玩偶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活动2 换位观察,建立表象
一名学生到熊猫玩偶的正面,其他三名学生分别到熊猫玩偶的左面、右面和后面观察,并说说看到的熊猫玩偶的样子。
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观察。
活动3 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师:从左面和右面看到的熊猫玩偶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看看有什么不同,怎么进行区分呢?
预设
生1:从左面和右面看到的熊猫玩偶的样子用蝴蝶结进行区分比较简单。
生2:我们也可以借助熊猫玩偶的脸和四肢的朝向进行区分。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而且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板块三 情境模拟,构建观念
课件出示教材68页“做一做”图片。
师: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预设
生1:散头发的小女孩看到的是从上到下第三幅图,车头在右边;
生2:梳小辫的小女孩看到的是从上到下第一幅图,车头在左边;
生3:戴帽子的小男孩看到的是从上到下第四幅图,车的头部;
生4:没戴帽子的小男孩看到的是从上到下第二幅图,车的尾部。
游戏:师任意指一幅图片,生快速判断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操作指导: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实物,通过观察和交流,强化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方法。
生2:我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布置作业。
(1)教材70页3题。
(2)教材71页4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实物)
正面 侧面 后面
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重视情境创设。
本节课借助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突出表象的建立。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习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重视图形表象的建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