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8.1《简单的排列》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8.1《简单的排列》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10:4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简单的排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3个非0的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2.能应用总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等过程,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让学生经历探究最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最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难点:初步理解最简单事物排列的规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记录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激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活动指导:
(1)每组数有什么特点?
(2)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
(3)用1和2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预设
生1:每组数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生2: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生3:12。
生4:21。
(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新课。
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排列。(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板块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1 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导学提纲:
1.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2.三人一组,用、、摆数,看哪组摆得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分工协作:一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
3.小组指定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些两位数。
预设
生1:要用1、2和3组成两位数,并且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生2: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中选出2个数字。
生3:12、13。
生4:12、21、23。
生5:12、13、21、23、31、32、12。
生6:12、31、32。
活动2 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呢?
预设
生1:先把摆在十位上,把和分别摆在个位上,可以摆成12和13;再把摆在十位上,把和分别摆在个位上,可以摆成21和23;最后把摆在十位上,把和分别摆在个位上,可以摆成31和32,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生2:用和摆成12,交换位置后是21;用和摆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用和摆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
……
师小结:同学们都动了脑筋,摆得也很好。要想既不遗漏又不重复,我们应该按一定的顺序去摆。
操作指导:通过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组数过程中感受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掌握有序思考的多种方法。
板块三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教材99页第1题。
(分组讨论、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99页第2题。
(小组合作完成)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生:今天我学会了用固定十位法排列组合两位数,这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2.布置作业。
用2、4、6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用2、0、6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
有序思考
教学反思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我关注了以下两点,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