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一)(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一)(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2.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的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
A.区域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
D.政府推行力度
3.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4.下图是秦朝和隋朝中央机构图示。据此可知(
)
A.政府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B.中央机构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
C.中央机构继承中得到发展
D.丞相的来源发生变化但地位不变
5.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7.下面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据此可知当时科举(
)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实用化倾向
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8.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加快了高层人才流动
B.提供了国家治理人才基础
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的膨胀
9.唐太宗很重视发挥三省之间的配合与牵制,并且善于驾驭和控制三省。他特别强调中书省所发诏敕,门下省必须认真审核,驳正错误,不可依违其间。这说明三省制(
)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有效发挥中枢机构的职能
C.杜绝了中央决策失误
D.进一步扩大了宰相的权力
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规范行政程序
C.强化专制皇权
D.化解君相矛盾
11.“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12.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13.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取消了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和耕牛的授田。唐代均田制的变化反映了(
)
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
B.自耕农经济衰退
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4.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
A.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
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15.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在交融中逐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
18.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文化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作用。(8分)
材料二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量少数民族散居北方各地,而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因此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的不同,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推行封建化和汉化政策,实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故选D项;其他三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属于对当时北魏政权的影响,与材料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不符,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中央机构。在行政、军事、监察等中央权力划分方面,隋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做法,但是具体的中央权力执掌方面,隋朝更加细分,这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使得其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故C项正确;隋朝政治军事中心仍旧在北方,故排除A项;隋文帝时期就基本上统一全国,隋炀帝时不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形,故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并未没落,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以看出科举制下,不问家世,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开放性,故A项正确。唐宋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故B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能体现多样化的特征,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
7.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美国禁止华工……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等信息可知,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紧密围绕当时的现实问题,具有明显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选人用人标准缺乏,排除C项;根据“讲求政治、法律”等可知,当时清政府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这是9世纪中期的唐蕃会盟碑文,结合所学可知,该碑颂扬了唐蕃和亲,反映了人们对于增进唐蕃友谊的期盼,故选C项;9世纪中期,唐朝已由盛转衰,故排除A项;唐蕃会盟是为了双方的友好交往而立,并非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故B项错误;“抵御佛教入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就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调”指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庸”是指不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A、B、C三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出,唐朝均田制减少了授田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决均田不足的问题,反映了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增加,所以减少授田范围,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排除C;均田制的发展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
14.答案:C
解析: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取代了钟繇的书法大行于世,而且书法还成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说明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书法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B;唐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佛教发展。题干中述及的“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儒、释的融合,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唐朝的宗教政策,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东汉时期比较流行,当时佛教已经出现中国化的趋势,而不是在唐朝,故排除B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已经遭到挑战,到隋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现象,到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并行”现象,而不是儒学地位不断巩固,故排除C项。
16.答案:(1)趋向: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地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
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7.答案:(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8.答案:(1)创新之处: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等。
(2)示例信息: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疆域辽阔,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海陆交通条件便利,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受西域文化及周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
解析:(1)从材料中的“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等信息可以得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等信息,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等方面来回答。(2)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应先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再加以说明。如从图示信息及文字说明“外来乐”“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以得出,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然后联系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等方面来说明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唐朝文化特点的角度,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