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卷(二)
考试时间: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
)
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
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长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
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其中《置吏律》中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3.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殿院“纠察朝仪”,察院“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由此可知,唐朝御史台(
)
A.职能广泛,地位重要
B.隶属于中央司法机构
C.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D.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
5.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不及、不谨、老、病、浮躁、疲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理方式。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
A.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6.1761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等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并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尚未确立
B.责任制内阁政府遭遇重创
C.国王有责任平息党派政治危机
D.君主立宪政体需进一步完善
7.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对这种制度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B.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8.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案。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9.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0.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而该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
A.改变了传统选官标准
B.加速了政体改革步伐
C.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
D.加剧了官僚队伍腐败
11.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13.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1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
)
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
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
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是汉代哪一选官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这种标准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6分)
17.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7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动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东汉察举制改革后,边境州郡在选官上得到优待,这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巩固统治,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故选B项;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不曾改变,排除A项;察举制选官改革与官员注重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的目的为选拔官员,对已获得官职者基本无影响,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对官吏的考核、升黜工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定,这样有利于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厉行法治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的考核、升黜工作,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可知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在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以及御史台所属机构的各项职责,可知唐朝御史台职能较广泛,地位重要,故A项正确;御史台属于中央监察机构,排除B项;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唐朝御史台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D项“有效抑制了”说法从材料无法得知,排除。
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给予有贪、酷、不及、不谨、老、病、浮躁、疲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理方式,并非以伦理道德作为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故A项错误;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理方式”“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表明明代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官的考察,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乔治三世试图利用其他势力去削弱议会中辉格党的势力,说明国王在企图扩大权力,故选D项;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就确定下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王试图扩张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制内阁关系不大,排除B项;党派的危机反映的是议会内部权力的争夺,跟国王无关,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性,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故选C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有助于提升政府管理素质与水平,巩固了统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下,事务官不参与两党之间的竞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常任文官制确保公共行政稳定进行,而非强调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从材料“各类主义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可以看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后思想界出现混乱局面,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这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10.答案:C
解析:新政要破格用人,但由材料“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可知,新政的效果与初衷不尽相同,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用出现的问题而非选官标准的改变,排除A项;清末官制改革加速了封建政体的瓦解,排除B项;清末官制改革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加剧了封建政治体制的瓦解,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项;“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排除B项;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没有最终完成制度建设,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重视学历但不以学历作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体现了公平开放的精神,故选B项。1929年处于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人才的甄别,排除C项。D项是清朝末期的选官制度,况且材料没有体现学堂选官,故排除。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A、C项都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1981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干部的“四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故排除A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故排除B项;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不可能被削弱,故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深化于部制度的产物,不是废除,A项错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这是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根源所在,B项正确;融入国际社会是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个原因,C项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旧有的干部制度是高效的,缺点在于缺乏专业化分类,D项错误。
16.答案:
(1)制度:察举制。特征:考试与地方推荐相结合,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
(2)“俗”:门阀世家子弟凭借门第(家世)可以当高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第(1)问,材料一指出汉代必须“为地方所举”才能做官,这符合由地方推举孝廉的察举制的特点。“主要特征”的回答,由材料一可知,察举制既需要地方推举,也需要考试合格,体现出考试与地方推荐相结合的特点,而这种地方推举的形式,自然也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
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并韶因“并姓无前贤”,最终只被授予了低微的官职,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注重家世门第,这符合九品中正制的特点。第(3)问,政治方面的影响,由材料三可知,科举制使平民也能跻身仕途,进入统治阶层,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大,能够扩大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举荐的形式,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这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方面的影响,结合科举制的考查内容(儒家经典)和考查形式(公平公开的考试)不难得出答案。
17.答案:
(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
(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
(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完善。
解析:(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概括;第二小问结合科举制的意义作答即可。(2)问根据材料“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问根据材料“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答案:
(1)特点监察对象:既察官又察民;
监察范围:既察人又察事;监察内容:既察违法犯罪,又察一般事务;监察功能:既赏又罚;监察方式,既事后纠劾又事前监察。
(2)原因:清朝官场腐败的现状;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反思;孙中山积极探寻救国之路。
(3)意义: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反腐败机制,推动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等归纳概括。(2)原因,根据材料二“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并结合近代的历史背景回答即可。(3)意义,根据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等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