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卷(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卷(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2.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使(
)
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
公卿总数
同姓公卿数
异姓公卿数
商代
19
4
15
西周
46
30
16
A.家国同构的色彩强化
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
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3.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
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4.言论
出处
(商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管子》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战国策》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人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论衡》
据上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B.奴隶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
C.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
D.封建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
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1—10级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1—20级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6.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器,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必而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
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提
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7.《礼记》记载春秋“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1975-1976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内史杂中,有一条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材料说明(
)
A.秦国拥有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
B.秦国正式确立通用语言的使用
C.秦朝的文书制度利于巩固统一
D.秦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
8.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10.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11."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
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
12.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引发“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三者观点都不全面,均无价值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13.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4.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15.爵位
待遇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上表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
A.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
B.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
D.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史料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的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但是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很多贵族在公田之外开垦了大量的私田,以求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些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而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各个奴隶主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大量招徕奴隶,使得公田无人力可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当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之前奴隶社会的制度受到冲击,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同时,中国也在走向局部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7个!这些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部族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大国灭掉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贵族,会设置为县(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悬”的简写),集财政大权于一身,封地直接听命于中央!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会制度亟须重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他们四处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最后商鞅被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重用,进行了变法,秦国成了当时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得以横扫六合。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车同轨,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便是“周秦之变”,这次变革形成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据某中学学生的读书笔记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有哪些史料价值。答题格式如下:
角度
信息
价值
政治
经济
文化
小结
17.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10分)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异姓公卿的数量比较多,而到了西周同姓公卿数量明显增加且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有关,在宗法制的影响下,被分封者大多为同姓,进一步强化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故选择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诸侯国国君通过玺符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和军队调动收归上来,体现出行政权的集中,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A项;官僚政治始于春秋战国,是逐渐确立的过程,排除C项;D项结论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据三则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外出经商、百姓因战乱迁徙流离、人才在各国流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对于人们的凝聚力减弱,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排除B项;有一则材料没有涉及士阶层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的表现,人们可凭军功获得不同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加强对基层控制的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知,中国古代有较为完备与成熟的制度,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可知,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可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创立并发展,较早进入成熟阶段,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可知,此时农业技术并不成熟,农业管理也不完备,故④错误。综上,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严刑峻法,排除C、D两项。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苍梧”原为战国楚地,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原楚国苍梧设长沙郡,另设苍梧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重置苍梧郡,辖境南移至岭南,旨在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异地同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异地同名”,未涉及到皇权情况、经济情况,故排除BC;从秦到汉,苍梧郡辖境不断南移,不能说疆域的北扩,故排除D。故选: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材料中刺史改称州牧,“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刺史本来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但“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说法绝对化,且与材料中“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是指选官制度科举制,故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爵位系统。据表格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将公、卿、大夫、士爵位纳入官僚系统,可知汉代爵位系统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故选C项;汉代实行官僚政治,不是贵族政治,故排除A项;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把公、卿、大夫、士纳入官僚体系,弱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故排除D项。
16.答案:
角度
信息
价值
政治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设置县反映了郡县制的产生:“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反映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到秦朝集权式统一的变革
经济
“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反映了周朝井田制;“铁制生产工具”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开垦了大量的私田……公田无人力可用”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文化
“礼崩乐坏”反映了周朝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反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反映了秦朝实行文化专制;商鞅变法使秦朝成为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反映了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观点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文化制度的变革
小结
材料选自学生读书笔记,属于二手史料,是周秦社会制度变革的概述,参考价值一般,需多方考证
解析:本题考查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根据列出的信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来进行梳理,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对其影响进行说明即可,如在政治方面“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设置县说明了郡县制的产生,“车同轨,书同文”说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等,其意义在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变革为秦朝集权式统一。然后从经济、文化的角度依次来回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据某中学学生的读书笔记整理”说明其史料的参考价值一般,是二手史料,如果需要引用,还得多方考证。
17.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
(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
18.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
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二小问,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失败,从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汉武帝的成功。(2)第一小问,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阐述;第二小问,联系秦及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重在体现汉代在这些方面对秦的继承或延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