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卷(一)(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卷(一)(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图。据此可知该制度(

A.选拔结果公平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选拔标准僵化
D.扩大了选官范围
2.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3.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4.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称权知贡举,同时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主考官的权威
B.革除选拔考试的弊病
C.强化选官制的公正性
D.确保录取程序的严谨
5.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的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6.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这反映当时英国(

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7.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颁布两大法令,确定了近代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的经济活动。这项规定旨在(

A.加强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B.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C.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
D.废除英国的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8.《彭德尔顿法》亦称《文官制度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制度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

A.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B.表明美国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政治
C.标志着美国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局面被打破
D.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阶段
9.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

A.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
B.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
C.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
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10.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
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
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
11.孙中山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制的蓝图中,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这一观点表明(

A.临时政府注重官吏的选拔
B.官吏为国民的公仆
C.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D.官民平等是共和的基础
12.1913年1月9日,北京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3月26日,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2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12月7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

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分赃
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
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
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吏逐渐被公务员代替,公务员的选拔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并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A.公务员制度逐渐建立
B.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C.践行了五权分立理念
D.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1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规定: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管理,其他干部则由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分工管理。这反映出当时(

A.干部队伍实行分级管理
B.干部管理中渗透民主原则
C.干部管理实现法制化
D.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
15.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写入国家法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九种情形和具体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反映出我国(

A.干部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
B.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形成
C.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强化
D.国家公务员选拔公开化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确立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如果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从荐举性质的科举考试到纯粹科举考试》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7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7分)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7分)
17.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等乱象,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在五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基于民国时期宪政维度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说明西方人是如何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据材料流程图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必须经过中央官员司徒审查并定品授官,说明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据所学,该制度实行后期被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依门第家世定品,选拔结果不公平,排除A项;流程图里没有选拔标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从流程图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范围,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故选C项。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以德为先,排除A项。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秦朝治国的理念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不出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排除B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是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并增设权同知贡举用来分散主试官的权力,此举旨在防止主试官滥用权力,提升考试的公正性,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宋朝主试官的权力被分散,主试官的权威有所削弱,排除A项;限制主试官的权力不是为了革除科举考试的弊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录取程序,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很大比例来自平民家庭,说明科举制使部分平民阶层出身者得以进入统治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平民出身并不等同于基层官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项。平民出身的进士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排除B项。进士的出身状况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民主。“政党分赃”使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说明当时英国政治存在弊端,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B项;执政党并非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C项;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贵族,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题是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的经济活动”,有利于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材料显示《彭德尔顿法》明确规定了文官制度的相关原则和组织机构,这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是在完善两党制的弊端,不是取代,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束缚读书人的思维,因此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选A项。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推动了新式学堂的普及,促使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故B、C两项错误。中国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以得知其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所述可以得知其教学内容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的结论,故C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变局的需要,故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材料强调的是官吏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官民平等与共和的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材料表明北京政府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选D项。以考试的方式确立文官选任,不属于政治分赃,故排除A项。古代的科举制就是考试选官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落实了”,故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公务员制度的逐渐建立,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五权分立,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由“均应由中央加以管理”“由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分工管理”,可得出干部队伍实行分级管理,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民主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制,故排除C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故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可知这是干部问责制度,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分类”,排除B项;我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公务员选拔,故排除D项。
16.答案:
(1)依据:品德和才能。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
(2)主要着力点:考试环节和阅卷环节。
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公正。
(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主要以考试来选拔官员。
一致性:巩固统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确立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得出依据是品德和才能。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得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据材料一“还会牵连察举者”得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据材料一“限制了察举年龄”得出限制被举者年龄;据材料一“引入了考试机制”得出引入考试机制;据材料一“监察机构……予以监督考察”得出实行过程监察。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锁院制……别试……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得出主要着力点在考试环节和阅卷环节。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得出,确保公平公正。(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引入了考试机制”得出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据材料二“纯粹考试制度”得出,宋代主要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第二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两者的本质意图都是巩固统治。
17.答案:
(1)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
(2)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等乱象,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由“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前,英国官员由贵族世袭,这与“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不符,因而可以得出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第(2)问,由材料二“文官……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其他西方国家加以效仿,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8.答案:
(1)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内容,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2)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解析:(1)问由“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得出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内容。(2)问由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背景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及“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得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同时中国传统选举也对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