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2.下表内容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及出处。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历史记述
出处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征(役),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A.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并不执行
B.《徭律》中的表述是否属实需补充史证
C.《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徭律》
D.《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3.《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律中呈现出(
)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4.史载,宋太宗“以汉、唐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省”,问宰臣吕端等曰:“斯礼可行否?如不可行则止,朕不敢以私恩紊政法也。”这反映出宋代(
)
A.法制社会业已形成
B.士大夫政治影响力强
C.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D.皇权受到法制的规范
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6.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
)
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C.体现地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
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
)
A.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
C.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
8.下图是美国总统林肯(1860年11月——1865年4月在位)早年当律师时在法庭上辩护的情景。他可能在(
)
A.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宣布被告无罪
B.根据遵循先例原则帮助事主辩护
C.据1787年宪法为经济纠纷案辩护
D.创造先例并对先例做出精彩解释
9.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10.宗教改革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从而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这表明宗教改革思想(
)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颁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12.1950年,新中国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除女方婚前财产归女方所有外,还保障妇女拥有其他家庭财产权和离婚后所带孩子的抚养权。但在河北省沙河县四区的调查发现,该区处理的41起离婚案中,只有5位妇女带走500斤左右的粮食。这种现象说明(
)
A.女性无法利用《婚姻法》维护自身权利
B.《婚姻法》形同虚设
C.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
D.传统习俗对司法影响巨大
13.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工作。截至七届全国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14.下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该作品意在(
)
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
B.体现《论十大关系》主要讲话精神
C.倡导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
D.赞颂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15.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
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
“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5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时期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其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摘编自郭守兰、曹全来《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对世界的征服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摘编自耶林《罗马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发展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5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过程中的共同点。(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孝经》地位的变化,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排除B项。《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秦律考查历史解释。材料中《徭律》的规定和《史记》中有关陈涉的记述相互矛盾,因此《徭律》中的表述是否属实还需要补充史料证据进行分析、论证,故B项正确;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并不执行”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陈涉故意曲解《徭律》的结论,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答案:D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其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可知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由材料可知,宋太宗想要仿照旧例封乳母,询问宰相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法律的规定,这表明专制皇权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故D项正确。受到法律的规范并不意味着法制社会已形成,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很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权力制衡机制完善”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进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可知乡约加强基层道德教化,旨在加强基层管理,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主要强调地方政府在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服从中央领导,而乡约属于基层自治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权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已确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乡约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强化重农抑商,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高等民事法院否定了中世纪以来穷人拾麦穗的乡村惯例,这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的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所述时间与特点可知裁判官法蕴含着万民法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化解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裁判官法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的约束,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美国属于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故选B项。A、D两项是法官的权力,律师的职责是辩护,故排除。1787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性质、权力结构、人民的权利等,不能用来解决经济纠纷等具体问题,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而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近代西方国家在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法律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标,排除C项;刑事诉讼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财产,而且财产权只是公民权之一,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选A项。宗教改革的先声是马丁·路德的改革,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含义相悖,故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并不能保证国家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故A项错误;题干中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法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故C项错误;法制工作的开展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处理的41起离婚案中,只有5位妇女带走500斤左右的粮食”可知,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法》规定维护妇女权益,但现实中没有完全实现,说明传统习俗影响司法的运行,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少数女性成功利用《婚姻法》维护自身权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了虽然有《婚姻法》维护妇女权益,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而实行情况不佳,没有强调《婚姻法》形同虚设,排除B项。单凭《婚姻法》的实行情况无法得出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的结论,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以来……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
14.答案:C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皆非最佳选项。
16.答案:
(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
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解析:(1)问据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并结合所学得出体系完备;据材料一“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并结合所学得出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一“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影响深远。(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祭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结合所学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3)问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据材料三“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得出维护统治。
17.答案:
(1)背景: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2)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18.答案:
(1)崇尚宽简;皇权至上;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
(2)对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原则:自由平等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
社会背景: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法学家的贡献;资本主义的发展。
(4)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点:通过立法维护民主。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可得出崇尚宽简;依据材料一“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可得出皇权至上,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2)影响根据材料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从对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3)原则根据材料三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得出自由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三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得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根据材料三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得出契约原则。社会背景从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法学家的贡献、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进行阐述。(4)发展根据材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点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得出通过立法维护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