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B卷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
A.维护等级秩序
B.实现以德治国
C.维护专制统治
D.实现社会稳定
2.《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在劳动过程中探求“道”,练习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由此达到依乎天理、出神入化的劳动境界。这表明道家(
)
A.赋予了劳动的精神超越性
B.奠定了劳动观的基本框架
C.开启了劳动道德化的进程
D.凸显了劳动行为的重要性
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主要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4.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5.关于君臣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从儒家民本立场出发,承认无道之君可以易位,但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宣扬君主行仁政,就可以实现君臣地位确定不变。他的这一理论(
)
A.论证了西汉王朝建立的合法性
B.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统治需要
C.有效地巩固了当时君主的地位
D.依据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主张
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7.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9.程颢认为仁者必须把自己与物切实的感受融为一体,强调“不须穷索”的直觉体会,只要经过城敬的修养,就会体验到字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挥然整体之大成。如何体认天理,程颢偏重于(
)
A.格物致知
B.内心感悟
C.经世致用
D.要知行合
10.南宋朱熹指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应当“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这体现了朱熹(
)
A.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思想
B.注重伦理道德的通俗化
C.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D.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尊严
11.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倡导经世致用
B.提升道德修养
C.革新教育体制
D.致力思想统一
12.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3.黄宗羲说:“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仁无迹象可言”,强调“盖仁义是虚,事亲从兄是实,仁义不可见,事亲从兄始可见。孟子言此,则仁义始有着落,不坠于恍惚想像耳”。这说明黄宗羲(
)
A.思想中存在复古的倾向
B.重视将仁义落到实处
C.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D.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
14.顾炎武认为: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的一种。由此可见,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是(
)
A.批判专制君权
B.维护贵族统治
C.承继民本思想
D.批驳陆王心学
15.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肯定了社会中人们的正当私欲。他们提出天理和人欲的统一,人们的欲望和利益追求是符合天理的正当追求。这一思想(
)
A.是对程朱理学的传承和发展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说明了社会道德的沦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中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材料二
“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尔所创,他在回答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提出的问题“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和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学派中的“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学说的相似之处。指出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的相似作用。(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10分)
18.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中国走向近代民主奠定了基础,只是在十七世纪,他的思想还不能开花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如果君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当政者怎么能算好官呢!应该“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在讨论禹“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是否合法时,孟子认为禹原来推荐的人是益(即贤者),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启,但在禹死后,“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因此,启“得乎丘民为天子”。
——据《孟子》
材料二?“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封建之法“利不欲其遗于天下,富必欲其敛于上”,“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即议事机构)。”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根本上说黄宗羲仍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所谓的“掘墓人”,但他比孟子做出更合乎近代民主的思考。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根本目的。(7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黄宗羲民本思想对孟子的发展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的观点。(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建立太学”“量才授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项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的措施不符,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官僚队伍的管理,D项错误。
5.答案:B
6.答案:C
解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题干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尊儒是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汉武帝时尊儒是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并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排除A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尊儒也是如此,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据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尊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9.答案:B
10.答案:C
解析:“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说明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强调理的重要作用,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并未涉及社会实践活动,也未明确提出“通俗化”的主张,排除A、B两项;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尊严与“革尽人欲”的表述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为官时体恤民情,注重长幼风化,不做官的也不追求功名,而是教化民风,可知理学家们注重提升道德修养,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清思想家的主张,与题干中“宋代理学家”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旨强调教化民风,不是革新教育体制,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统一,此项属于无关项,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项正确。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对于事亲从兄而言,仁义不过是虚名,本来就没有迹象可言,孟子所谓的仁义并非高悬不可触及,而是着落于事亲从兄等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主张以虚实来解说仁义,重视将仁义落到实处,丰富和发展了儒学,B项正确。材料所体现的黄宗羲的主张是对原有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黄宗羲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抨击,排除C项;材料意在说明黄宗羲认为需要以虚实来论仁义,并非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1)无为思想: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
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
(2)相似之处:均主张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应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减少对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干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
相似作用: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都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
解析:第(1)问“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根据材料一“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得出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则应联系17-18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现象进行总结,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等。
第(2)问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和材料二“‘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可得出均主张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第二小问“相似作用”,根据材料一“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材料二“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可得出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材料一“‘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和材料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可得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答案:(1)途径: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8分)
(2)异:外部环境不同: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方式不同:汉代排斥其他家思想,而隋朝吸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的合理因素。(6分)
同:儒学都面临困境;都是为加强统治的需要;都重用儒生、重视儒学教育。(4分)
18.答案:(1)内涵: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疾苦,为民解忧;顺应民意的政权具有合法性。(3分)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开始确立。(2分)
目的:重视民本,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2分)
(2)发展:孟子——君主专制前提下的重民、爱民;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为主。(4分)
“不是掘墓人”:仍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黄宗羲民本思维没有超出传统儒学范畴。(3分)“更合乎近代民主思考”:倡导分权而治;法律应维护百姓利益;反对君主独裁;建立议事机构监督君主。(3分)
(3)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程朱理学思想严重束缚人民。(4分)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卷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与“君使臣有礼,臣事君以忠”主张较为契合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该学派(
)
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
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
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
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
3.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此举旨在论证(
)
A.君主权力的特殊性
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C.变革旧制的迫切性
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
4.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主流地位的标志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B.程朱理学
C.三教合一
D.心学的形成
5.“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
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
C.万物的本原是道
D.“天人感应”思想
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用“天下之贤人”等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7.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并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由此推知,汉武帝时(
)
A.私学教育比较发达
B.儒学思想更加实用
C.尊儒思想开始出现
D.儒学地位大为提高
8.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9.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10.朱熹强调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方面的作用,他认为要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必须(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三教合归儒”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11.古代传说中,与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在其母的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但后来被舜所感化。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不过,明代王阳明却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由此可见,王阳明主张(
)
A.
“性本恶”
B.
格物致知
C.
知先行后
D.
“致良知”
12.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13.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
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回归孔孟
D.民贵君轻
14.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15.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些思想家的主张(
)
A.摒弃了程朱理学的思辨精神
B.动摇了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
D.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孔丘所谓“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内做“家臣”。孟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握政权的地位。贤者自己一定要做“卿相”,实际掌握政权,照着自己的理想处理国家的政事(“行道”),国王不得干涉……孟轲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成,可不慎欤?”对于新执政的“贤才”,孟轲也提醒他们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材料二
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时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丘的“贤才”与孟轲的“贤者”有何差异。(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与政治的内在联系。(6分)
17.自宋代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宋代理学之前,中国思想史曾出现过一系列的思潮。在这些思潮中,宋代理学历时最久,跨越了宋、元、明等朝代,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窥见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地位和重要性。
材料二
从历史的角度看,理学发生并非无本无源。关于理学与以往思想的关系,如一般所论,需要注意儒、释、道三者之间的互动。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杨向荣《哲学的视域》
材料三
宋代理学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时代,其负面作用尤为明显。不过,理学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建树理想的人格,也不乏积极意义,中华民族塑成独特的文化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显然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
——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以前出现的三例思潮,并指出宋代理学与以往思潮相比出现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理学发生的原因,如何理解理学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互动”?(6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理学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摘编自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5分)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4分)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以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据“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过度追求物欲,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A项正确。B项是墨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儒家孔子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韩非认为,尧再怎么贤德,如果没有权势,尧连三个人都管不住,更不用说治理天下了。桀贵为天子,能让天下大乱。他认为治理国家在于有没有权势,而与贤德无关,这是在论证君主权力的特殊性,强调权势地位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策的与时俱进;C项错误,韩非并未谈论变革旧制的内容;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权势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并未论证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儒学不断吸收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唐朝思想“新的趋向”的体现,C项正确。唐武宗时期曾掀起灭佛运动,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隋唐时期儒学仍处于统治地位,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可以看出,理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C项正确。“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的描述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10.答案:C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能教化的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D项正确。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皆在一念之间;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不是王阳明的主张;C项错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12.答案:D
13.答案:C
解析:“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表明他主张回归孔孟,C项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4.答案:C
解析: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但其批判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未跳出儒学的范畴,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15.答案:D
16.答案:(1)差异:孔丘的“贤才”只能找机会做贵族的“家臣”,地位低下;孟轲的“贤者”要掌握实权,按自己的理想处理政事,地位尊贵。(4分)
(2)原因:统一的帝国的需要;儒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迎合了小农经济和有着宗法传统的中国实际。(4分)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6分)
(3)内在联系: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积极参与政治,孔丘要求“贤才”做贵族的家臣,孟轲要求“贤者”做卿相,掌握政权;政治也在塑造着儒家思想,汉武帝时以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政治地位空前提高。(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家臣”“掌握政权”“卿相”等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帝国需要”“维护君主制度”“深厚的根基”等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第(3)问,即儒家与政治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7.答案:(1)三例思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2分)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分)
隋唐:道、佛、儒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2分)
特点:跨越时间长;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一般。(2分)
(2)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工商业繁荣。思想上:受到佛道冲击,复兴儒学。(3分)
互动:冲破汉唐儒家义理,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3分)
(3)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建树理想的人格;有利于塑造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教材作答,分别紧扣春秋战国、西汉和隋唐三个时间段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宋代理学历时最久,跨越了宋、元、明等朝代……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地位和重要性”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教材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来进行作答:政治上,重用文臣,重文崇武;经济上,工商业繁荣;思想上,受到佛道冲击,复兴儒学。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教材中理学的形成过程作答,即冲破汉唐儒家义理,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本问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积极方面结合材料三“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努力建树理想的人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答;消极方面结合材料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时代,其负面作用尤为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8.答案:(1)主要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5分)
(2)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4分)
(3)联系: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2分)
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得出君主专制,家天下;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针对君主专制和家天下问题,提出众治的主张,提倡分散君主的权力。
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根据材料三“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得出王阳明的心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影响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挑战传统儒学;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局限的方面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