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
2.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以及减法化为加法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学习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一、情景导入
下图是2019年1月25日北京天气预报网上的北京天气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北京从周五到下周二的最高温度为6℃,最低温度为-5℃,那么它的温差怎么算?6-(-5)=?
二、新知探究
阅读教材P20~P2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答: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对于法则内容的理解:(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为:a-b=a+(-b).
典例:计算:(1)(-2)-(+10);(2)-;(3)-;(4)0-(-6.3).
解:(1)(-2)-(+10)=(-2)+(-10)=-12;
(2)-=+=;
(3)-=+=-1;
(4)0-(-6.3)=0+6.3=6.3.
仿例:计算:
(1)7.21-(-9.35);
解:原式=7.21+(+9.35)
=16.56;
(2)(-19)-(+9.5);
解:原式=-19+(-9.5)
=-28.5;
(3)-;
解:原式=5-7=-2;
(4)-;
解:原式=+
=;
(5)-;
解:原式
=+
=-7;
(6)|-5.4|-|-8.1|.
解:原式
=5.4-8.1
=-2.7.
典例:某一矿井示意图如图:以地面为基准,A点的高度是+4.2米,B、C两点的高度分别是-15.6米与-30.5米.A点比B点高多少?比C点呢?
解:+4.2-(-15.6)=4.2+15.6=19.8(米),
+4.2一(-30.5)=4.2+30.5=34.7(米).
答:A点比B点高19.8米,比C点高34.7米.
仿例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C)
A.若a>0,b<0,则a-b>0
B.若a<0,b>0,则a-b<0
C.若a<0,b<0,则a-(-b)>0
D.若a<0,b<0,则|a-b|>0
仿例2:两个有理数的差是7,被减数是-2,则减数是__-9__.
仿例3:甲地的海拔高度是150m,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30m,丙地的海拔高度是-105m,则__甲__地的海拔最高,__丙__地的海拔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__255__米,丙地比乙地低__235__米.
仿例4:较小的数减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B )
A.正数 B.负数 C.零 D.不能确定
变例:若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数是-2,那么与点A相距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或-4__,.)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有理数减法的应用.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26习题1.4第2题.
(2)完成相应训练.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巩固解题技能,在小组交流中体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运算魅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运算法则.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1.4 有理数的加减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学习重点】
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习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中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一、情景导入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一只小熊在一条数轴上移动: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思考:“一共”的含义是什么?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
解:一共的含义是两数相加.
列出算式分别为:(1)(+5)+(+3)=+8;(2)(-5)+(-3)=-8;
(3)(+5)+(-5)=0;(4)(+5)+(-3)=+2;(5)(+3)+(-5)=-2;
(6)(-5)+(+0)=-5.
二、新知探究
阅读教材P17~P1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典例:计算:
(1)(+2)+(+5)=__7__;
(2)(-2)+(+8)=__6__;
(3)(-2)+(-5)=__-7__;
(4)+=__1__.
仿例1:已知数5和-4,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__-1__,两数和的相反数是__-1__,两数和的绝对值是__1__,两数绝对值的和是__9__.
仿例2:潜水艇原来停在海面下500米处,先上浮150米,又下潜200米,这时潜水艇在海面下__550__米处.
仿例3:计算:
(1)+;
解:原式=-
=-;
(2)(+8.6)+.
解:原式=0.
问题:某水利勘察队,第一天向上游走了5千米,第二天向下游走了10千米,试用有理数的加法计算,第二天勘察队在距离出发点的什么位置?
解:(+5)+(-10)=-4(千米).
典例:(1)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下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气温是多少?
解:-3℃.
(2)已知|a|=5,b的相反数为4,则a+b=__-9或1__.
解析:因为|a|=5,所以a=-5或5;因为b的相反数为4,所以b=-4,则a+b=-9或1.
点拨与评价:本题涉及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定义,在解决绝对值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全面,避免漏解.
仿例1:已知两个数5和-8,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__2__,.)
仿例2: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行驶的路程(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
解:(1)+10+(-3)+4+2+(-8)+13+(-2)+12+8+5=41(千米);
(2)0.2×(10+3+4+2+8+13+2+12+8+5)=0.2×67=13.4(升).
三、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展示(表演、口述讲解或板书)学习成果,并将疑难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之间就上述问题“释疑”或“兵教兵”.
2.教师肯定点拨或矫正学生自学成果.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的实际应用.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26习题1.4第1题和P20练习第4、5题.
(2)完成相应训练.
五、教学反思
本课时利用情境教学、解决问题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第3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学习重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将加减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
【学习难点】
将加减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
一、情景导入
一架飞机进行特技表演,雷达记录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多少千米?
小组探究此时飞机与起飞点的高度,得出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1)4.5+(-3.2)+1.1+(-1.4)=1.3+1.1+(-1.4)=2.4+(-1.4)=1(千米);
(2)4.5-3.2+1.1-1.4=1.3+1.1-1.4=2.4-1.4=1(千米).
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二、新知探究
阅读教材P22~P2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用语言叙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问题2: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答: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典例: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1)24+(-15)+7+(-20);
(2)(-4)+2++;
(3)1++2+.
解:(1)原式=(24+7)+[(-15)+(-20)]=31+(-35)=-4;
(2)原式=(-4)++
=(-4)++0=-4;
(3)原式=+
=4+(-4)=0.
仿例1:计算:0.75++0.125++的结果是( B )
A.6 B.-6 C.5 D.-5
仿例2:下面算式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律,填在题后括号内.
(1)(-5)+17+5=(-5)+5+17;( 加法交换律 )
(2)2++=2+.( 加法结合律 )
仿例3:若a、b互为相反数,则(-2014)+a+2014+b=__0__.
类型一: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典例:将下列式子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并用两种读法将它读出来.
(-13)-(-7)+(-21)-(+9)+(+32).
解:(-13)-(-7)+(-21)-(+9)+(+32)=-13+7-21-9+32.
读法一:负13、正7、负21、负9、正32的和;
读法二:负13减去负7减去21减去9加上32.
点拨与评价:注意掌握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类型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典型:计算:(1)-9.2-(-7.4)+9+(-6)+(-4)+|-3|;
(2)-14+11-(-12)-14+(-11);
(3)--(-)+(-).
解:(1)-9.2-(-7.4)+9+(-6)+(-4)+|-3|=-9.2+7.4+9.2+(-6.4)+(-4)+|-3|=-9.2+7.4+9.2-6.4-4+3=(-9.2+9.2)+(7.4-6.4)-4+3=0+1-4+3=0;
(2)-14+11-(-12)-14+(-11)=-14+11+12-14-11=(-14+12)+(11-11)-14=-2+0-14=-16;
(3)--(-)+(-)=-+-=(+)+(--)=1+(-)=.
点拨与评价:(1)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2)注意同分母分数相加,互为相反数相加,凑成整数的数相加,这样计算简便.(3)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数又有分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统一.
3.自学教材P23~24例5及例6之后,完成教材P25练习第1、2、3题.
三、交流展示
略
四、评价与反思
1.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板书:
(1)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应用.
2.分层作业:
(1)完成教材P25练习第4题,P26~27习题1.4第3、4、8、9题.
(2)完成相应训练.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