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望海潮》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望海潮(柳永词两首)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4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4.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 学 重 点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学习炼字方法。
教 学 思 路 导入——诵读并初步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 教学 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重点鉴赏。 2.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3.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 学 资 源 语文必修4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 PPT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杭州美景图导入课题: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可餐,钱塘有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之状,西湖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景。 仔细欣赏杭州美景图 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二、 诵读并初步感知大意 (一)聆听,稍作引导。 1.音形义:参差、天堑、罗绮、竞、嬉戏、将等 2.感知大意,把握情感。提问:本词描绘了哪些景象?试说说作者的感情。 提示: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范读并指导:感情饱满热情,适度夸张。 【活动一】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找出韵角,分清节奏。 (学生自己提出疑难处) 2.回答提问,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相互交流应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课文) 【活动二】熟读成诵 通过诵读,熟悉词的内容并体会词人的情感。 成诵可以帮助理解全词,为下个环节打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有重点地对词句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味上片词句 1.点拨第一句:本句是从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着笔写的杭州。“钱塘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2.点拨第二句:铺叙手法。 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本句笔力舒展,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描绘出一派水乡清新别致的画面。“参差十万人家”笔力又强劲地挽回,表现整个都市人口蕃庶。 补充:乐府民歌《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附带分析第四句。 (重点)3.点拨第三句:炼字及其作用。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两个动词将钱塘江的浩大的景象勾勒出来了。 片段诵读指导:“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活动三】 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句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赏析的角度:意象与意境、语言、手法) 2.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可补充、延伸、修正。 【活动四】 学生集体诵读,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 先“品”后“读”,“品”“读”结合,相互影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品味下片词句 1.提问: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请从词的下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湖山的特点。 提示:清嘉(山清水秀) 2.提问:请分析最能体现“清嘉”特点的句子。 提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角度、修辞手法)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3.赏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句。 提示:互文见义、借代手法。“弄”“泛”字的妙处。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这一句间接地写人民的快乐生活。 片段诵读指导:以上三句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4.本词学到这儿可以结束了吗?如果不能,那我们还有哪个内容必须要探讨呢? 提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也是作者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这些奉承之词与上面的内容有些不融洽。也就是说,因为它的投赠的性质,使它有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诗歌的艺术性。 【活动五】 1、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问题1、2、3。 2、学生提问题。 激活同学们脑细胞,让学生自主思考,真正动起来。另外,这一环节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让学生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柳永。也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以正确的引导。
四、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不但画面美,音律也很美,这是柳永词的特点。读《雨霖铃》只能浅斟低唱,读这首《望海潮》则可以引吭高歌。 全体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3.将创作背景的介绍放在后面,一方面保证了整个教学的完整性,也体现出很强的逻辑性。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对鉴赏诗词常用的方法的总结不够,指导性不够强。 2.课外拓展延伸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