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习题课件(7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习题课件(7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11:29:04

文档简介

(共6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5课时
风的作用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风会改变地球表面吗?让我们探索一番。
1.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哪些?(在方框内
画“”)
√放大镜
显微镜
砂纸
石头
土壤
2.让我们来做一个“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模拟实验,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观察
和记录。
(1)用砂纸打磨岩石,按照什么方向最合适?(C)。
A.任意
B.上下
C.水平
D.小圆圈
2)在打磨岩石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B)。
A.不断有石块掉落
B.不断有碎屑物质脱落
C.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D.石头变得凹凸不平
(3)观察打磨后的岩石,我们将看到的现象是(C)。
A.岩石表面有很深的沟壑
B.岩石没有什么变化
C.岩石表面有轻微磨损
D.岩石碎裂了
4)通过实验,你认为在自然界中风对岩石的影响速度是(C)。
A.剧烈
B.迅速
C.缓慢
D.无法观察到
5)从实验中可知,与打磨前的岩石相比,用砂纸打磨后,岩石表面有碎屑掉落
是因为
“风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从而我们知道了:风会影
响地球的表面。
(6)请将下列材料或动作与它模拟的对象用线连起来
岩石
风的侵蚀
砂纸
自然界的
砂纸打磨的过程
风卷起的沙
打磨的方向
被风侵蚀过的岩石
打磨后的岩石
风吹动的方向
感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沙漠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没什么关系。
2.风的作用和地震、火山喷发一样能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
3.坚硬的岩石是不会改变模样的。
4.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5.风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岩石造成影响。
(×)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A.风的侵蚀
B.地震
C.火山喷发
D.风的堆积作用
2.下面的地形中,更容易被风侵蚀的是(A)。
A.陡峭的山坡
B.梯田
C.草原
D.茂密的树林
3.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美丽景观是(B)。
A.北京故
B.丹霞地貌
C.杭州西湖
D.青藏高原
4.如右图,石蘑菇的形成原因是(C)。
A.太阳
B.水的侵蚀
C.风的作用
D.地球内部运动(共8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6课时
水的作用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水会改变地球表面吗?让我们共同尝试一番。
做—个“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的模拟实验,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观察与记录。
1.在这个实验中用有颜色的沙子是为了(B)。
A.美观
B.便于观察
C.模拟自然界中的红色沙子
D.模拟火山喷发
2.在模拟“下雨”过程中,应该做到(B
A.水喷洒在小山丘的各个方向
B.从小山丘顶部均匀喷洒
C.从小山丘中部均匀喷洒
D.从小山丘底部均匀喷洒
3.观察“下雨”过程中,土壤和红色沙子的移动是(B)。
A.没有固定的方向
B.随着水流一起流动
C.不流动
D.竖直向下
4.下列关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溅起的土壤微粒,这就是侵蚀
B.挤压喷水器的手用力越大,土壤被雨水侵蚀得越厉害
C.用不同的土壤做实验,水的浑浊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D.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在坡脚,是因为沉积作用
5.从探究、研讨来看,水对地表的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侵蚀和
沉积两方面。
6.请你用画图的方式描绘出“下雨”前后土壤的样子,用○表示红色的沙子。
下雨前
下雨后
7.从实验中可知,与“降雨”之前的小山丘相比,我们可以观察到“降雨”后的小山丘
有许多细小的沟壑

土壤、沙子堆积在坡角
的现象。这
是因为“降雨”使土地发生了改变,从而我们知道了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感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沟谷形成主要是(C)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2.下面受雨水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是(B)。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热带雨林
D.江南丘陵
3.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原因是(C)作用而形成的
A.风化
河流对土地的侵蚀
C.河流对土地的沉积
人类填海造田
4.下面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是(B
A.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C.热带雨林
D.四川盆地
、填空题。
1.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慢的地方会沉积下来。
2.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陆地被侵蚀的开始。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四、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自然界中,地表的地形往往是很平整的。
2.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形成的。
3.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4.降下的雨在地面汇聚后一起流动形成径流。(共7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4课时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火山喷发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1.关于火山喷发,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猜想。他们准备用右图的
实验器材来验证想法,这是一个(B)实验。
A.对比
B.模拟
C.观察
D.长周期
2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请你连一连。
土豆泥
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番茄酱
岩浆
酒精灯
火山
3.将实验的过程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序
4)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
6)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
5)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3)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稀释过的番茄酱。
2)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
4.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ACD)。(多选题
A.土豆泥洞口向外冒热气
B.土豆泥洞口没有冒热气
C.番茄酱从土豆泥洞口喷涌出来
D.番茄酱喷出时冒着气泡
5.实验中,经过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番茄酱冒着气泡从土豆泥洞口喷出,这个现象代
表地球内部的浆在地壳运动时,沿地球内部的薄弱地带不断上升,最终
喷出地表。
6.实验中,我们需要用酒精灯对罐头盒进行加热,这说明地球内部是(C)。
A.低温环境
B.常温环境
C.高温环境
D.冰冻环境
发生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来自(B)。
A.地球外部
B.地球内部
地球撞击
都有可能
8.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
A.使用稀释过的番茄酱
B.土豆泥上挖的洞不需要到达盒底,到中间位置就可以
C.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厚实一些
豆泥要干燥些
感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长时间不喷发的火山肯定不会再喷发了。
(
2.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瞬问发生变化的结果。
3.在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时,我们应该先提出猜想,再用实验验证。
4.火山喷发实验中,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戴上护目镜
5.火山喷发只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是不会有火山喷发的。
×√
6.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火山岩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
7.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
8.地球内部的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一样,在不断运动着。
综合题
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怀特岛火山突然喷发。
1.火山喷发时会产生大量的火山喷发物,下列选项中与喷发物来
源关系最小的是(C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2.在一些死火山周围,人们会在落有火山灰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这些植物长得特别好,主
要是火山喷发为土壤增加了(B)。
A.腐殖质
B.矿物质
C.空气和水
3.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新的海岛,但若干年后,新的海岛高度会慢慢变矮,面积也会慢慢
变小,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滲浪的冲刷作用,同时风吹日晒等因
素也加快了岩石的风化(共8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1课时
地球的结构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吧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1)我们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通常用红色橡皮泥代表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表
2)在地球结构模型图中标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3)将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其中最
厚的是地核,最薄的是地壳
(4)地球内部结构中,固体岩石构成的最外层是地壳,可以移动的岩层是地幔,
充满炽热岩浆的是地核。
2.地壳的组成。
(1)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形成原因可分为变质、浆岩、沉积岩。
(2)下列属于变质岩的是(C
A.浮石
B.页岩
C.板岩
D.石灰岩
3)(B)是流水冲击和携带着碎石、泥沙和动植物遗体,把它们带到平缓的地方,经
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此岩层中常常可见化石的存在。
A.岩浆岩
B.沉积岩
C.火成岩
D.变质岩
(4)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或进入岩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是(B)
A.变质岩
B.岩浆岩
C.大理石
D.沉积岩
3.地壳运动模拟实验
)如图1,大陆板块运动,常见的有平移、相互分离、相互挤压
分离
挤压

2)如图2,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相互分离形成的,珠穆朗玛峰是由于大陆板块
相互挤压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
珠穆朗玛峰
图2
3)如图3所示,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把手放在纸上,慢慢用力向中
间挤压纸的中间会形成褶皱。
〔4)这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中岩层受挤压的情形。纸模拟
的是层,手挤压模拟的是层相互挤压的力。
图3
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现象不是板块运动造成的是(D)
A.地震
B.火山喷发
C.岩层弯曲
D.洪水
2.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蛋白相当于(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若石圈
3.下列对于地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地壳厚薄不一,有些地方相差很大
B.当地壳受到挤压时,有时会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
C.地壳的运动,只会形成高山,不会形成峡谷
D.地壳是我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三、综合题。
当地时间6月5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部的普耶韦火山开始喷发,这是该火山近半
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的烟雾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1.该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C)。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2.在该火山口附近最可能发现的岩石是(C)。
A.石灰岩
B.页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火山活动与地壳的运动
有关。(共7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7课时
总结我们的认识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下图是小琪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实验。
明无
有草
1.小琪研究的是什么对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影响?(A)。
A.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
B.土地的坡度
C.雨量大小
D.降雨高度
2.喷水时,最先被冲走的是(A)。
A.细小的泥沙
B.小石子
C.细小的泥沙和小石子
D.大石块
3.比较甲、乙容器中的“径流”,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
A.甲比较浑浊,乙比较干净
B.甲比较干净,乙比较浑浊
C.两个容器内浑浊程度一样
D.甲、乙的径流中都有小草根
4.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在斜坡上种植植物,那么可以减弱土地被侵蚀程度的方法是(A)。
A.横向种植
B.纵向种植
C.横向或纵向种植
D.斜向种植
5.做实验时,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C
A.有无植被覆盖
B.“降雨”的高度和“降雨量”
C.土地的坡度、“降雨量”和“降雨”的高度
D.土地的坡度、“降雨量”“降雨”的高度和有无植被覆盖
6.从实验中可知如果土地有植被覆盖,土地受到的侵蚀程度就小;如果无植被覆盖,
土地受到的侵蚀程度就大
感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为了防止山上的泥土流失,人们采用的方法是(C
A.伐木
B.开山造田
C.植树造林
D.改造河道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泥石流是土地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
B.人类活动对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没有影响
C.在缺少植被、降暴雨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土壤流失
D.保护森林、退耕还林亏减少土地的侵蚀
3.“洽水必须先治山”,须在山坡和沙地上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D)。
A.净化空气
B.减弱噪音
C.没有足够的土壤
D.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4.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ABCD)。(多选题)
A.地球内部运动B.动物活动
C.人类活动
D.植物的生长
判断题。(对的
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都会影响地表的侵蚀
2.为了验证提出的猜测,收集科学证据可能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
3.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起的现象叫作侵蚀。(√)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偶尔地发生变化
×)
侵蚀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四、连线题
黄土高原的切沟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
海岸边的悬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漠中的蘑菇
火山喷发形成
弯曲的岩层
风的作用
长白山天池(共8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3课时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随堂学
教学助手事半功倍
、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1.通过对地震后岩层变化的图片进行观察后,第一小组的同学们也有
了自己的猜想。他们准备用右图的实验器材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
是一个(
实验
A.对比
B.模拟
C.观察
D.长周期
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请你连一连。
两半拼接的小盒
两个板块张裂
铺在小盒中的泥
个板块碰撞
拉开小盒
两个板块
挤压小盒

3.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有(BCD)。(多选题)
A.挤压时土层断裂
B.拉开时土层断裂
C.挤压时土层隆起
D.实验现象发生在小盒拼接处
4实验中,土层隆起代表岩层发生弯曲,土层分离代表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5.实验证明地震产生的原因是:板块运动(碰撞或分离)引起了岩层的弯曲和
断裂,从而引发了地震。
6.实验中,我们要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这说明地震是(A)。
A.剧烈的
B.缓慢的
C.时快时慢的
D.匀速的
7.发生地震的巨大能量来自(B
A.地球外部
B.地球内部
C.地球撞击
D.都有可能
8.实验结束后,所使用的泥土应该(C)。
A.倒入易腐桶
B.倒入其他垃圾桶
C.倒回采集点
感巩固练
迁移运用开拓视野
二、判断题。(对的画“V”,错的画“×”)
1.地震是一种可怕的气象灾害。
(
2.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地球内部瞬间发生变化的结果。
3.在了解地震的成因时,我们应该先提出猜想,再用实验验证
4.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泥土是可以随意丢弃的。
(
5.地震使山体滑坡,从而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A)内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
2.地震通常发生在(B)
个板块的中间区域
个板块的交界位置
C.岩层的裂缝处
D.都有可能
3.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容易发生(C
A.气象变化
B.火山喷发
C.地震
D.湖泊
4.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
A.跳窗逃生
B.在室内,应该躲在坚固的桌子下
C.在室外,应该靠近路灯、广告牌避难
D.站立不动,赶快喊妈妈
5.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较多的原因之一。当我们被埋在废墟下时,下
列最佳的方法是(C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铦,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发出信号,向营救人员求救
D.不哭不闹,多睡觉,保持能量(共7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1课时
地球的表面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观察下图,用图示表示地形的特征。(填序号)
00米
2.将地形与其特点用线连起来。
地貌
地势

地面
海拔高,中间低
较低
度陡峻
拔不高
拔较
山地
盆地

3.各种各样的地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线连一连。
地形
原因
多次喷发,形成群山,水汽堆积,形成湖泊
流水的侵蚀
受力,发生弯曲
流水搬运途中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淤积
风和风沙流对土壤的吹蚀作用
填空题
地形图是用颜色和符号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
2.地球上海洋多
少,其中陆地在地球上主要集中在半球(填“南半
球”或“北半球
3.地形图上蓝色的地方表示洋
藏高原横断山脉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国沿32的剖面图
4.我国的青藏高原因海拔全球最高而被称为“世界屋脊”,从图上可知,我国西
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由此推测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黄土高原上有大大小小的沟壑,这是流水对土地的作用造成的,河流携带的泥沙到
游又沉积下来,所以入海口等地较容易出现平原地形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我国地势整体
A.东高西低
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我国的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B)
A.平原
B.山地
四、资料阅读题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
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
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
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
公顷,故有
水二分田”之说。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
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浙江最多的地形是(A
A.山地和丘陵
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浙江没有的地形是(
C.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