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再别康桥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教 学 重 点 1. 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 在讨论、交流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 学 思 路 课前预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作家、作品——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绘画美 ——品读诗情美——再次有情感的诵读全诗——迁移练习
主要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法、品读入境法、讨论交流法
教 学 资 源 《再别康桥》PPT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课前预习 1.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我所了解的徐志摩”。 2.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查字典读准字音。 1.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徐志摩生平简介及写作此诗的背景。 2.学生自读全诗,查字典疏通诗中生字诗,读准字音。 培养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查找资料扩大阅读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桥优美图片,并配上悠扬的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 剑桥(Cambridge,音译“康桥”),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闻名于世,与近邻牛津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城之一。剑桥大学这座已有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学府,以其“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的校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有志之士。就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学里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的身影,他儒雅高贵,气度不凡,双眼透出一种朦胧的诗人气息,他就是有诗哲美誉的徐志摩。 学生欣赏 创设情境,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如画美景。
三、走近作家、作品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介绍他们查找到的有关徐志摩的资料,教师作好补充和总结。 教师总结: 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2、志摩与康桥的渊源: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3、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精美的景致。 学生介绍作者徐志摩及写作背景。 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要当好旁听者,放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四、初读全诗 教师作诵读指导 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分别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朗读,然后请几名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情。 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并初步感知诗情。
五、体会诗歌绘画美 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请同学再读诗歌,同桌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哪些画面?请抓住景物特征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深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而不是将诗歌的绘画美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六、品读诗情美 请学生选择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一两个美的画面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及他们在诵读中是如何处理具体段落的语速、语调的。教师适时地作好点评,也可以就某个段落进行示范性朗读。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交流朗读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此环节不仅是一个朗读的环节,更是一个诗歌鉴赏环节。请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些画面,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七、再次有情感地诵读全诗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有情感地和全班学生朗读全诗。 有些学生如果已经会背诵全诗了,也可以闭上眼睛,跟着老师背诵,并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美景。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情。
八、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比较赏析进一步加深对《再别康桥》一诗的理解,并且可以在迁移练习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注重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情,而不是将知识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在鉴赏诗歌过程中能放心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讨论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参与性,能适时作好点拨与指导。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