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烛之武退秦师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贰、军、鄙、陪、共、行李、厌、阙、微、敝、与、济等词。2.通过品读、讨论、比较、诵读等方式领悟烛之武巧妙的游说艺术。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并积累重要常用的实词。2.领悟烛之武巧妙的游说艺术。
教学思路 学生相互提问、释疑--就核心问题品读、讨论――拓展、延伸――诵读、感悟
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资源 《烛之武退秦师》ppt、《烛之武退秦师》朗读带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利用早自习时间完成) 1.指导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2.放《烛之武退秦师》朗读带,学生听读音,听断句,揣摩句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2.标出不理解处。3.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刁难,他以绝佳的口才化解了尴尬,人们为他的魅力所倾倒。殊不知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拥有好口才的人比比皆是,而烛之武则是其中最为突出者之一。 1.由现实生活中人们颇为关注的人物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现实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为教学目标3的实现做铺垫。
三、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词义。2.解答学生在互相提问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扫清阅读障碍。3.补充强调学生忽视的重要实词。4.结合简笔画概括故事情节:秦晋联兵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智退秦师――晋国无奈撤兵(本阶段大概用时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互相答疑。2.朗读课文。 1. 检测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即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四、品读、讨论 核心话题:烛之武为什么能够成功游说秦伯退兵?从游说的策略技巧上分析。烛之武之所以成功地说退了秦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他的全部说辞都是围绕离间秦晋关系来做文章的。此处可结合第一段的内容插入相关背景介绍。)从游说的语言技巧上分析。引导学生将原文与老师设计的一段说辞进行比较,体会烛之武游说的妙处。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吾以为亡郑于君好处不多也。越国以鄙远,君无法统治也。获益多者,晋国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盛情款待君之行李。君如派兵保护郑国,郑国将感激不尽,财宝、美女任君挑选,不知君意下如何?与烛之武的原话比较,这段说辞主要有两点不妥,一是开头太直露,并且过于强调郑国的利益,容易引起秦君的反感;二是言利不如言害,仅仅以利说秦是难以打动秦君的。引导学生理清烛之武原话的几层意思。① 示弱。② 亡郑――(于秦)无益,有小害。③ 舍郑――(于秦)无害,有小益。(②③这两种分析只能使秦国撤军,但存亡难卜。)④ 亡郑――(于秦)将有大害。(最后这种情况将促使秦国不得不保护郑国。)(深入探讨)从游说者的素质来说。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为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是游说成功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根本。(此处可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人物进行类比,比如蔺相如、周恩来等都是心有国家,在危急时迸发的智慧才那样大气、耀眼,才能力挽狂澜。) 1.研读文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派代表总结陈词。2.对比阅读。3.研读文本,归纳、揣摩,仔细体会。 1.以核心话题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章。2.另设计一段说辞是为了让学生更仔细地去比对、去揣摩原文,从而能很好地理解烛之武说辞的精妙处。3、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更进一步探索的欲望。4、相关联想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更深刻理解“心有国家”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五、拓展延伸 烛之武成功游说给我们的启示。1. 要有大的眼界、开阔的胸怀,心有国家。2.站在对方的立场上。3.明了局势,善用矛盾。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烛之武说辞中的事实是为后边的“将阙秦”的预测作史证,几点理由其实都着眼在局势发展的预测,并不涉及眼下秦晋暧昧的同盟关系和这场没有太多悬念的战争,也不纠缠历史,是为动态的方法,发展的的眼光,从长计议,展望未来,秦伯岂能不心动?) 学生自由发言,前三点其实也是对烛之武游说艺术的小结,第4点,引导学生再研读文本,仔细体会。 对前面的探讨做一个总结,也引导学生将所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六、朗读、感悟 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   以进入情境式的朗读引领学生再次领悟烛之武巧妙的游说艺术。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 抓住了这篇文章最具特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出。2. 另一段说辞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去鉴赏烛之武游说的妙处。3.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 注重与现实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自然而然的。5. 通过深入挖掘文本,让烛之武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品质深入人心。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实词、虚词等的落实在课堂上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利用课后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