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塑人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泥板塑造人物的特点。
2、知道整体切割体块,塑造动态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欣赏与比较中知道泥板人物的造型特点,
2、在自我解读制作示意图和观察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习整体切割的方法和弯曲人物关节的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泥板人物的概括、简约、动感之美,体验泥工制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泥板塑造人物的特点
难点:整体切割体块,塑造动态人物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欣赏与揭题
1、欣赏绘画、圆雕、泥板雕的家庭活动组照,知道同一主题不同的表现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活动主题及成员。
3、揭示课题《泥板塑人物》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的美。出示街头“家庭主题”雕塑,引入对此类雕塑的谈话,激发学生对表现家庭生活泥工塑造的兴趣
(二)、比较与分析
1、
欣赏泥板人物作品与拼贴人物画作品,比较两者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1)人物造型概括——以长方形为主
(2)人物动态多样——转折主要关节
(3)人物大小比例适中
不同之处:(1)制作材料的不同
(2)平面与立体之别
(3)制作方法:体块拼贴
整体分割
【设计意图】出示拼贴人物画作品,帮助学生回忆学习经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梳理出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打消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畏惧心理,建立信心;通过比较绘画人物与泥塑人物作品,了解平面作品和泥工立体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解读、观察与尝试
1、仔细观察泥板人物塑造的步骤图,交流过程步骤。
2、观察人体比例,了解成人、儿童大致比例
3、教师示范根据人物高矮泥板制作和人物外形刻划的过程
4、根据小组讨论的人物高矮,刻划人物外形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解读步骤图,能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理解的能力。了解人的大致比例,为之后的人体外形的刻划做好铺垫。教师的示范能较好提醒学生制作泥板的要点,为之后泥板的直立做好材质的准备
(三)、回忆、尝试与组合
1、回忆拼贴人物画中人物动态的制作方法
2、回忆交流人体主要的关节
3、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动态,将老师的范例泥板人物弯折出动态。
4、出示作业内容和要求
5、完成个人作业,并组合成小组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五)、教学环节五:展示与评价
1、展示小组作品,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哪组作品最吸引你。
3、欣赏城市环境中,泥板塑型的雕塑作品,发现这种塑造方式在生活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并学习评价作品的方法,了解他人制作的优点和自身作品的不足;通过欣赏城市泥板雕塑的作品,了解泥板作品在城市美化的作用;通过拓展提示可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的创作。
六、设计说明
在小学一至五年级美术基础型课程的总目标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阐述中有这样的要求:知道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本法则,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美术要素规律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学习活动,有创意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而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又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表现与应用、欣赏与评议。在表现和应用中就有这样一项:指导学生在对一些造型进行观察后,再使用彩泥、造型土等材料,采有团、搓、捏、贴、接、揉等手法制作小物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泥工技能教学。
在美术教材的编写中,泥工技能的学习有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而小学各年级段的泥工学习目标都有所不同,并且每个阶段之间的又是互相环环相扣的。理清这中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四年级的《泥板一家人》作详细的学生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要找准知识点在泥工知识体系中的“坐标”。泥工是学生特别喜爱的美术表现手法,小学1~5年级都设置了泥工课,以单元设置出现在课本中,每个单元只有2~3课的内容,虽说每学年的泥工课不多,但仔细分析泥工课各个阶段知识与技能,都有着不同教学标准和目标要求。
我认为1~5年级泥工塑造技能教学标准和目标要求在泥工技巧、塑造型体、维度空间方面有以下的递进过程:
泥工技巧:用团、搓、捏、贴、接、揉等方法作成条状或点状图形
→
用团、搓、捏、贴、接、揉等方法作成简单的几何图形
→
泥条的盘接、泥条的盘筑
→
单块泥板的制作、卷曲及切割的技巧
→
多块泥板的衔接与变化组合
→
不同大小的圆柱体制作及衔接
→
在泥塑上色彩
塑造型体:用泥点和泥条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上装饰
→
二维浅浮雕作品
→
二维形体叠加形成三维作品
→
日常用品、动物和概括造型
→
人物动态造型
→
历史文物的造型
→
具有民间泥塑动物和人物造型特征
维度空间:二维浅浮雕作品
→
二维形体叠加形成三维作品
→
以单个的概括的三维作品为主
→
具象单个三维作品
→
多个三维造型组合
→
具象的略有动态的三维造型
根据对小学泥工知识技能的联接于发展的过程分析,我找到了此课在这个知识体系中的“坐标”,即处于泥板制作与切割、人物动态与造型概括塑造、作品由二维空间向三位空间过渡的阶段,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围绕着这几方面来进行设计。
(二)、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学生绘画和泥工经历及泥工技能分析:此阶段的学生曾经有过正面人物的绘画经历,对于直立人体的比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此外,学生之前也学习过泥工的基本技能,如:经历过泥条盘筑和衔接的实践尝试,制作泥工的作品,有一定的泥工塑型体验,但是,要将彩泥或造型土塑造成具有立体动感的、造型概括的人物泥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2、学生生活经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另外,在三年级时,学生也曾用绘画的手法表现过这个主题,因此学生除了有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外,还有对于主题构思和表现的经验,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寻找和捕捉本课的主题内容,为泥板一家人打好基础。
(三)、教材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关系的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正处在小学泥工教学链的中间转折阶段,正处泥塑维度空间从平面向三维的过渡阶段,造形特征从静态向动态过渡,从小物品、小动物向人物的过渡阶段,泥工的制作技能关注点从泥点、泥条的局部制作向泥块的整体制作的过渡。由于是过渡阶段,所以,此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进行泥塑时有一个从整体入手,概括整体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进行圆雕泥塑和细致地雕琢泥塑大好基础。
(四)、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背分析景
1、
我国古代就曾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法。人体全身的长度以头长度为单位。头:为一个长度单位;坐高5头长,盘腿3.5头长,
躯干:前侧接近三个头长;颈部:从下颏至肩峰连线为1/3个头长;胸廓:从肩峰连线至胸廓下缘为1又1/3头长;背侧:3.5个头长。人体高度的1/2为大转子和耻骨联合处。上肢为3个头长。下肢为4个头长。通常,一个成人的比例是7个半头,儿童、青少年为5~6个头。
2、
人的颈、肘、膝、肩、腕、踝关节都是人体运动的关键,弯曲这些关节人体会做出各种动作,但有些关节只能向内弯,如肘关节,有些关节只能外曲,如膝关节,不能违反运动的规律。泥板的柔软性、易折叠性使学生能较好在泥塑作品上表现人体运动规律,展示人体的动感美
(五)、教法、学法策略分析
1、教学导入设计
(1)、范例导入
教师出示学生范例——泥板塑像“开了的野游”、“钓鱼之家”等,请学生说说这一家在做什么?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有趣事。
(2)、录像导入
播放街头与家庭生活有关的雕塑景象,如:南京路步行街口的标志性雕塑——三口之家等,引入用泥来塑造表现家庭生活的主题。
演示导入
学生表演一个动作,教师当场用造型土或者彩泥,把它的动态涅塑出来。
(六)、运用相关策略解决预见的教学问题
1、存在问题:学生在制作泥板时,存在过小、过薄的现象。(占全班70~80%)
教学策略:用演示、示范、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制作泥板时强调泥板要有一定的厚度,不可太薄,否则,泥板人物会由于过薄而坍塌。
2、存在问题: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有些不协调,忽视人物的年龄与性别的表现(占全班50~60%)
学法策略:学生在观察、比较真实人物或人体模型或图片过程中,在相互讨论时,注意人的头部要小些,腿的长度约占身体总长的二分之一,手的长度与腿的长度基本相同。在人物外形上可做一些小变化,使泥人有男、女、老、少之别。
3、存在问题:
在弯曲人体四肢时有关节外翻的错误现象存在(占全班15~20%)
学法策略:学生用游戏运动与观察的方法,认识人体在运动是关节活动的规律。这使得学生在折叠人物动态时,特别关注人物的肘关节和膝关节分别在手臂和腿的中间位置,折叠时要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有的关节只能向内弯而不能向外翻等等。
4、存在问题:
由于泥板柔软无法使泥人站立、坐直。(占全班60%)
学法策略:学生运用讨论与联想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制作一些环境事物,可
以让泥板人物或坐、或靠,使其有个支撑点,克服泥板柔软的特性
5、存在问题:
存在动态呆板,场景单一的现象(占全班70%)
学法策略:运用媒体资料、表演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讨论家庭生活场景、泥人的动态设计和人物的组合,构思出相关情节。在构思家庭活动时,不一定仅限于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活动,如:在树林中郊游、划船等,这些活动会使人物动态各异,也有利于设计出泥人可以靠的景物。
策略运用的总体思路: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力,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自主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七)、学生分层教学分析
1、能力强的学生,泥板人物的动感可以强些,可以制作与人物活动相关的场景和情节组合
2、能力弱的学生以跟做为主。
(八)、教学拓展分析
1、用泥板制作的方法也可以尝试来制作动物,请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动物的一家。
2、至本课为止,我们已学习用绘画、泥板塑造的方法来表现家庭生活,可请学生尝试用剪贴画、或撕纸画等方法来创作一幅这样的画面
3、或用泥板的形式作些小雕塑等等
(九)、评价要求分析
1、评价的内容分析
(1)、在回忆和交流中,是否回味了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与家人团聚一堂的快乐
(2)、在构思塑造的过程中,能否感受到泥板制作的乐趣。
(3)、与伙伴的合作中,学到了同伴的那些长处,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了吗?
(4)、在集体的创作中,你觉得自己那些做得不错,哪些还需改进?
2、评价的方式
通过作品展示,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