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2.使学生感受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两名学生到黑板演讲算理,其他学生选一道题练习)
48÷2.3 7.09÷0.52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让学生详细说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为后面的新课奠定基础。
板块二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故事引入,感知“进一法”
1.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小白兔收萝卜》:
小白兔收萝卜
小白兔,去收菜,5个萝卜装一袋,勤劳节约人人夸,全部萝卜收回家。
动动脑筋算一算,10个萝卜几个袋?现有萝卜11个,再算需要几个袋?
若有萝卜12个,你说需要几个袋?劳动果实不能扔,最后多加一个袋!
通过脑筋急转弯,初步向同学们渗透“进一法”。
2.走进生活,探究算法。
课件出示教材39页例10(1):
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自学提纲:
(1)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2)要想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
(3)预想一下,如果得数是小数,应该怎么办?
自学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预设
生1:题中告诉了我们有2.5kg香油,要把它们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要求的是需要准备几个瓶子。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就是求2.5里面有几个0.4,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5÷0.4。
生2:如果得数是小数,要进一,因为剩下的油虽然不够装一瓶,但也不能扔掉,也就是还需要1个瓶子,即2.5÷0.4=6.25(个)≈7(个)。
3.讨论:通过脑筋急转弯《小白兔收萝卜》和小强的妈妈装油的情境,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
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时,不管省略部分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几,省略后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4.搜寻生活中用“进一法”的例子。(求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运完,至少需要几辆车才够坐等)
活动2 学会取舍,掌控生活
1.课件出示:
帮帮小裁缝
小裁缝,裁新衣,今天遇到新难题。
主人拿来三米布,一件花衣一米一。
主人不顾总米数,硬要做成三件衣。
请你算算想一想,帮助裁缝评评理。
(说明:三件花衣都要一样大,每件用布1.1m)
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生1:这件事是做衣服的主人不对,不能做三件,因为3÷1.1=2.7272…,结果小于3,所以只能做两件。
生2:不能做三件,2.7272…虽然能“四舍五入”变成3,但衣服不能缺一块啊!所以,小数部分第一位是7也不能进一。
结论:不能采用“进一法”,即三米布不能做成三件花衣。
2.探究“去尾法”。
(1)课件出示教材39页例10(2):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怎样列式?
②预想一下,如果得数是小数,那么应该怎么办?
③尝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商的取值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所求问题是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此题实际上就是求25里面有多少个1.5,列式为25÷1.5。
生2:25÷1.5=16.666…(个),礼盒数不能用小数来表示,小数部分不够商1,说明剩下的红丝带不够再包装1个礼盒了,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即这些红丝带最多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求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最多能买多少本书等)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教材39页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值,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
预设
生1: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向前进一取整数。
生2: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4.举例升华。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操作指导
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表述,提高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既可以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进行,也可以在列式后进行。
板块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客40人,至少需要租几辆这样的客车?
2.一根10.5米长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成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操作指导
如果一个问题的信息比较多,理清关系比较困难,可以将有关信息与问题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示出来,如第2题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 (1)2.5÷0.4=6.25(个)≈7(个)(进一法)
(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反思
教师应适当整理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计算25÷1.5,可能有25÷1.5=16.666…、25÷1.5≈16.67、25÷1.5≈16和25÷1.5≈17等结果,分别是取精确值、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取近似值。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提问:“这四种结果可能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分别举例说明,体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像“一根丝带最多扎几个礼盒”“一瓶药最多够吃几天”“这些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书”等,应采用“去尾法”;像装东西如“至少需要几个瓶子”“至少需要几个箱子”等,应采用“进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