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2021年单元测试卷(10)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
)
A.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
2.
下面哪种推断是正确的(
)
A.金属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会导电。
B.共产党领导一切,他是共产党员,所以他领导一切。
C.天一下雨地就湿了,现在地湿了,所以天下雨了。
D.鸟是会飞的,苍蝇也会飞,所以苍蝇也是鸟。
?
3.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鲁迅先生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两个三段论推理,对这两个推理,下面哪个说法是对的?(
)
A.第一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B.第一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C.两个三段论推理都是有效的。
D.两个三段论推理都不是有效的。
?
4.
下面哪一个选项最恰当(
)
杂志对于??????相当于??????对于农民。
A.报纸??果农
B.传媒??农业
C.书刊??农村
D.编辑??菠菜
二、语言表达
?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下面是某寝室同学间的一次谈话,请你替甲同学就乙同学类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绽写一段反驳的话,补写在横线上。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甲:乙同学,你的脾气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动不动就乱发牌气。
乙:发怒是人类宣泄情感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库蓄水过量,就必得泄洪,否则就会造成决堤,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决堤,危害自身和别人。
甲:________。
乙:其实我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也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我会注意的。
?
指出下列病句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并说明如何修改这些病句。
(1)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
(2)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处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
指出下列病句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并说明如何修改这些病句。
(1)本次参赛的微小说充满了亲情、友情、正义、善良、正能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艺术地表达了人生思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味道。
(2)这部外国电影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
指出下列病句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并说明如何修改这些病句。
(1)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多的小房间,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窗上的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2)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对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整治和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
指出下列病句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并说明如何修改这些病句。
(1)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2)全国大面积的高热干旱,造成了许多地方的粮食减产,不少乡镇的粮食产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
(3)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三、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3)分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的语句,简要说明其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2021年单元测试卷(10)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赏析语句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
【解答】
B句从逻辑角度分析,实质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最有骨气”这个判断是“中国人”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
C句中的“一定”太绝对,只能说“可能”。
D句中的肤色、身材与人的思考周密与否没有因果联系。
2.
【答案】
A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B.“共产党”是一个集体名词,而“共产党员”是个体的身份,所以不能得出“他领导一切”的结论;
C.“地湿”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天下雨了”的结论;
D.“会飞”的物种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苍蝇也是鸟”的结论。
BCD三项都是不完全归纳,这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归纳推理错误。
3.
【答案】
B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本题考查三段论推理的相关知识,第一个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两次都不周延的错误,甲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所以不能得出第一个推论。第二个三段论推理是有效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是相同的。
4.
【答案】
A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解答】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
A.“杂志和报纸”是并列关系,而“果农和农民”是所属关系。两者关系不同;
B.“杂志和传媒”是所属关系,而“农业和农民”是从业关系。两者关系不同;
C.“杂志和书刊”是所属关系,而“农村和农民”是所属地关系。两者关系不同;
D.“杂志和编辑”与“菠菜和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表达
【答案】
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你不能妄加表比较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解答】
解答时要正确解读材料的内容,结合“水库幕水过最靠泄洪”“人宣泄靠发怒”之间无类比性这点即可,具体整合相关信息即可很好表达。
【答案】
不合逻辑,“防止不要”否定不当,表意相反,去掉“不要”;
不合逻辑,“预防龋齿不再”否定失当,删除“不再”。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不合逻辑,“防止不要”否定不当,表意相反,去掉“不要”;
不合逻辑,“预防龋齿不再”否定失当,删除“不再”。
【答案】
不合逻辑,“正义、善良、正能量”分类不当,正义、善良属于正能量,它们之间不能并列,将“正义、善良、正能量”改为“和正义、善良等正能量”;
语序不当,“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不合逻辑,后句内容应比上句更进一层,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不合逻辑,“正义、善良、正能量”分类不当,正义、善良属于正能量,它们之间不能并列,将“正义、善良、正能量”改为“和正义、善良等正能量”;
语序不当,“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不合逻辑,后句内容应比上句更进一层,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
【答案】
成分残缺,“两扇木格子嵌玻璃”后面中心语残缺,应为“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子”,这样,后一分句中的“这”就指代前面三个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墙壁和天花板”、“窗子”、“纸卷帘”。
不合逻辑,“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去掉“腐败”。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成分残缺,“两扇木格子嵌玻璃”后面中心语残缺,应为“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子”,这样,后一分句中的“这”就指代前面三个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墙壁和天花板”、“窗子”、“纸卷帘”。
不合逻辑,“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去掉“腐败”。
【答案】
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成递减关系了,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可改为“减少了一半”;
不合逻辑。“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不是“优势”,将“1.3至2倍”改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成递减关系了,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可改为“减少了一半”;
不合逻辑。“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不是“优势”,将“1.3至2倍”改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三、现代文阅读
【答案】
A
B
运用了归纳推理。由“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推出“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的结论,运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文章先指出青花瓷在郑和航海时代迅速崛起,接着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青花瓷崛起带来的影响: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后推动了明代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型。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解答】
B.“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从本文第二段中的“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以看出,青花瓷发展到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
C.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第三段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而不是“明代社会”,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从而”一词强加因果。由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
B.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最后一段中说“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意思是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中国的社会从单一向多元转型,而不是说“社会变化很快”。
划线句子运用了归纳推理的形式。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是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是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划线句子由个例“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推导出了一般原理--“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这是运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青花瓷的崛起以及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第二段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第三段指出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后推动了明代社会迅速转型:从单一走向多元。据此分析概况即可。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