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1《改造我们的学习》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1《改造我们的学习》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18: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肤浅(fū)
逻辑(jì)
竹笋(sǔn)
闭塞眼睛(sè)
B.谆谆(zhūn)
校勘(jiào)
诊治(zhěn)
生吞活剥(bāo)
C.谬种(miù)
钦差(q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D.臆造(yì)
雕琢(zhuó)
哗众(huá)
华而不实(huā)
?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您真是好样的!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B.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呀!”
C.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D.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
3.
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
4.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读书多,见识广,讲起道理来(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能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如果为人、做事能够踏实点就更好了。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
)中了解他。
③这个人学术研究的能力差,(
)的本领却很大,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升官而不努力工作。这样的人,能得到重用吗?
④尽管谈判非常顺利,但我们还得小心谨慎,避免(
),因为和我们谈判的那个人是非常难缠的,信用似乎并不好。
⑤一个夹在数个大国之间的弹丸小国,却能够(
),如鱼得水,这得益于该国领导集团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⑥随着国学热的渐趋升温,各种国学读物大量涌现,令人(
)。这股热潮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国学素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
5.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
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
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D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三、微写作
?
作文。
请仿照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结构,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1.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音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C
【考点】
表达得体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C
【考点】
修辞手法的辨析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D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1)C(2)B(3)D(4)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有的放矢(5)①不仅要明确调直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实效性与严谨性,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考点】
科普阅读
社会科学类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微写作
【答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功由很多因素决定。学有所成的人。学习效率低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次性把作业搞定,对不感兴趣的功课基本放弃,只做难题或简单题,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做好课堂笔记、眼、手、心等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其次听课前要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容易掌握,积极和老师,会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时代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考点】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