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18:1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1年同步练习卷(4)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竹笋(sǔn)
臆造(yì)
吝啬(sè)
B.违反(fàn)
漆黑(qī)
钦差(qīn)
C.谬种(niù)
是否(fǒu)
预期(yù)
D.暂时(zàn)
剥削(xiāo)
担负(fù)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肤浅
模索
零碎
发号施令
B.逻揖
兴趣
墙壁
等闲视之
C.详细
实验
规律
脆而不艰
D.辩证
现象
究竟
粗枝大叶
?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猪崽儿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③⑤④①⑥
二、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D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4)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5)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微写作
?
作文。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数不清的伟人涌现他们建立起了五彩的文化大厦,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可是,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被我们称为“思想家”。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由自己的思想支配,所以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世界并非有非黑即白的绝对界限,思想也是这样,没有非此即彼的是非分界。你怎样看待是与非,对与错呢?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观点,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1年同步练习卷(4)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1.
【答案】
A
【考点】
识记字音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D
【考点】
识记字形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解答】
本段的核心词是“知行合一”.
纵观文句,以王守仁提出这一观点作为起始句,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解释,最后将这一观点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这个层面进行论述.据此,③为首句,④解释③的“知”和“行”,②承接③的“王守仁”并对其“认识命题”具体解说;⑥⑤因“知行合一”相连,⑤的“也”表明在⑥之后,①紧承⑤的“古代哲学”.
故正确排序为:③④②⑥⑤①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1)B(2)C(3)D(4)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如文章先以陈独秀、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5)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立足现实
【考点】
科普阅读
社会科学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微写作
【答案】
答案示例:
一切大自然的问题往往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一件事的答案往往有多种。而且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我觉得人应该要高瞻远瞩。但是也不可过多考虑。在不背离你的最终目标的情况下。要记住,也要有承担选择后果的勇气,当选择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之后。
人生总是充满着变数,一些小波澜总是难免的,坚定你对生活的追求。其他的,我相信你可以去面对。
【考点】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