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导火线
经过
结果
性质
影响
【基础过关】
1.五四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条件
中共“一大”
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
阶级
思想
组织
外部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大革命
条件
实现
影响
(1)开始:国共合作
注意: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高潮:北伐战争
条件
目的
结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时间: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
两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
。
群众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条件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成立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打倒列强、除军阀和统一中国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表现
原因
(3)
失败
“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汪精卫在武汉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客观
主观
外部
帝国主义干涉破坏,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一、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思想潮流
新的精神面貌
新的觉醒
【重难点深化】
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二、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群众基础
新的国际环境
新的革命成就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三、国民革命的特点
革命任务
群众基础
指导思想
革命军队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1、(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错误。
【典例剖析】
2.
(2021全国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3、(2021广东卷·8)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
考点二、国共十年对峙
【基础过关】
背景
时间
结果
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1927年8月1日
占领南昌城;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3)秋收起义
时间
结果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1927年8月7日,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9月
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4)开辟农村根据地
标志
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
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措施
指导思想
影响
经济:土地革命
军事:粉碎敌人的“围剿”
政治: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
2.红军长征
原因
经过
意义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
转折
会师
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工作重心
最高决策
革命中心
中国时局
【重难点深化】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1、(2021全国Ⅰ卷·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答案】A
【解析】1934年正面临着国民党与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之后又面临着长征进行战略转移的任务,这些都需要共产党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动员群众参与,才能渡过难关,故选A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已经在井冈山斗争期间开辟出来,与题干时间“1934年”不符,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专指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用来“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统一战线,与题干时间“1934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与题干时间“1934年”不符,排除D项。
【典例剖析】
2、(2020全国Ⅱ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由材料“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故选B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1930年《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党领导人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是“左”倾错误,排除C项;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考点三、抗日战争
【基础过关】
背景
开端
表现
1.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七七事变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派遣远征军入缅甸
(3)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军事侵略
屠杀人民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奴化教育
2.侵华日军的罪行
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
(1)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2)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3)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东部、中部大片领土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
在占领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
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
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
标志
意义
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民众因素: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3.抗战胜利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④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
规模大
战略地位
全民性
复杂性
持久性
全局性
以弱胜强
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又相互摩擦
【重难点深化】
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政治背景和实力
合作基础
目标
合作方式
结果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已成为执政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已走向成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革命军队和巩固的根据地
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宣言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外合作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合作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1、(2021浙江卷·13)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贡献于国家”可知,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确;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故③正确;据材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贡献于国家”可知,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外辱,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典例剖析】
2、(2020江苏卷·11)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抗战,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B项正确;“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关羽、岳飞的内容并不是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抗战并不是要“争当英雄”,排除D项。
考点四、解放战争
【基础过关】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假和平,真内战”
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据漫画可知,中国共产党人的下方是打狗棒,说明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
原因
结果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时间
结果
1946年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进程
意义
“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爆发
反攻
决战
渡江战役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对中国
对世界
理论上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时期
政策
依据
【重难点深化】
不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
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合作
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向民族矛盾
联蒋抗日
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自卫反蒋
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2021广东卷·9)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答案】C
【解析】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
【典例剖析】
2、(2021全国Ⅰ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太行山区的农民所述的“新规矩”体现了在农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有了与男子地位趋向平等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由“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对方同意的米的开支数量看,男性的决定权还是高于女性,所以据此不能说男尊女卑的观念消亡,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而题干中“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没有在解放战争时期被颠覆,而且单纯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全被颠覆,排除D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