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一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4: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框图】
【时空定位】
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苏“冷战”
【基础过关】
背景
含义
开始
表现
影响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3.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约”、“华约”
世界局势紧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的分裂
朝鲜分裂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
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不同点
相同点
【重难点深化】
背景
内容
表现形式
影响
希腊、土耳其危机
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
经济、军事
经济援助计划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背景
实质
1、
(2021全国Ⅰ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解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开始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来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集权”、“专制”,借此渗透其冷战思维,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并没有说到其结果如何,排除A项;纽约画派的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所以没法说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B项;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而不是扩大其影响力,排除C项。
【答案】D
【典例剖析】
2、(2020全国Ⅱ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
【答案】C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基础过关】
背景
进程
作用
多极化趋势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趋势就是指国际关系格局由一、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向两个以上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组成力量中心转化的趋势。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日本的崛起
原因
表现
影响
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
说明: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1987年《

代》封面
《美日邦交之透视》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背景
标志
政策
影响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①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一、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重难点深化】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经济
政治
国际关系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0世纪50~70年代
当前
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二战后
朝鲜战争爆发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前
三、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1、(2021
湖南卷·16)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态度,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肯定和拥护到80年代越来越多人的否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急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修改宪法,故A错误;材料没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故D错误。
【典例剖析】
2、(2020全国Ⅲ卷·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解析】据材料“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意见基本一致”并结合所学亚非拉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因而主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故选B项;当今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受到遏制应该是在1991年美苏冷战结束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七十七国集团成立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没有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排除D项。
【答案】B
考点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
【基础过关】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原因
实质
表现
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99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原因
过程
影响
2、“冷战”后的形势
特点
原因
表现
美国的霸权主义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
特点
认识
“多极化”与“一超多强”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的现状,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国际格局
的改变
经济全球
化加速
国际力量
对比失衡
各种矛盾
凸显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重难点深化】
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2017年天津卷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典例剖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