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3: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
单元知识结构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行政管理
考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
传承方式
王权特征
中央
地方
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具有神秘色彩。
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基础过关】
目的


影响
2.分封制
“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今天我们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分封对象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等级序列
积极
消极
进行有效的统治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可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权力和职位世袭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政权;传播了中原文化。
是导致后期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含义
目的
内容
特点
影响
3.宗法制
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出来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嫡长子继承制
概念
目的
内容
作用
4.礼乐制度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据记载,西周时凡使用鼎,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器,天子用编钟四套,诸侯三套,大夫二套,士一套。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范围
性质
标准
等级
天子地位
二者关系
【重难点深化】
加强有效统治
调节内部纷争
国家内部
宗族内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
按照血缘和功劳大小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
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
天下共主
天下大宗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典例剖析】
1、(2021浙江卷·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主观因素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秦灭六国示意图
【基础过关】
创立
特点
2.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职责
三公
九卿
特点
作用
(2)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中央官制示意
渊源
实施
内容
长官及职责
产生方式
影响
(3)地方制度——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
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分封制
郡县制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划分标准
官吏权力
与中央关系
官员职责范围
历史作用
实质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重难点深化】
(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
B
【典例剖析】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汉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演变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中期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
集中财权、行政权、军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埋下“积贫积弱”祸根
实行行省制度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是省制开端
【基础过关】
措施
影响
措施
影响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点,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是中国专制政治出现的重要影响。
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
3.选官制度的变化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过程
作用
举荐孝廉做官。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巩固国家统一
推动世界文明
推动儒学发展
重才轻品
官本位思想
禁锢思想
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
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难点深化】
【典例剖析】
1、(2021广东卷·2)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答案】B
2、
(2021全国Ⅱ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答案】B
废丞相
设内阁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原因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丞相与内阁
丞相是法定的中央官职,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位高而权重”,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专制缺乏制约。
影响
目的
过程
地位
原因
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减轻皇帝负担,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明神宗时内阁职权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基础过关】
背景
目的
职责
影响
2.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初年,为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清初,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期,设南书房,皇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难以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
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重难点深化】
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典例剖析】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