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明确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二者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或直径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用字母表示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数学的美。
2.体会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特征及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能按照指定的要求画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具袋 学习单
学生准备 圆形学具 圆规 直尺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圆)
2.思考: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生自由回答)
3.过渡: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主题图)
4.揭题: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操作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欲望。
板块二 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活动1 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1.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学具袋。(放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
学法提示:
(1)闭上眼睛,你能很快地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2)小组内操作交流。
(3)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能很快地摸出圆。
生2:圆的轮廓是光滑的,没有棱角。
2.思考: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再次闭上眼睛摸一摸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4.交流反馈,形成概念: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活动2 探究画圆的方法
1.自学画圆。
学法提示:
(1)布置学习任务:每四人一个小组尝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学生组内操作。
(3)交流画圆的方法。
预设
生1:徒手画圆。
生2:借助圆形学具画圆。
生3:用圆规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同学介绍具体方法。
3.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那只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那只脚上。
4.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活动3 探究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
学法提示:
(1)布置学习任务:组内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2)学生每四人一个小组,把一个小组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3)思考:大家画的圆有什么不一样?
(4)交流汇报。
预设
生1:圆的大小不一样。
生2: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5)思考:一样大小的纸张,为什么圆的位置会不一样?
(6)引导学生发现:圆规针尖在纸上的位置不一样。
(7)教师明确: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8)引导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注圆心。
(9)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半径。
学法提示:
(1)在圆形学具的边缘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得到一条线段。
(2)再画出几条,用直尺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明确: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半径。
(6)课件出示概念: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7)思考: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出几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你是怎样证明的?
(8)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2:可以用尺量,也可以把圆对折来证明。
(9)小结:半径是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10)明确作用:刚才同学们画的圆有大有小,它与什么有关?
(11)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12)小结: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3.认识直径。
学法提示:
(1)拿出圆形学具,用直尺沿着对折后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用同样的方法再画出几条,用直尺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汇报: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3)教师明确: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4)课件出示概念: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5)思考: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出几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
(6)学生讨论后汇报: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出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小结: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探索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学法提示:
(1)学生用直尺独立量出自己手中的圆形学具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2)师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
5.设计美丽的图案。
学法提示:
(1)课件出示教材59页的图案。
(2)提出设计要求:以圆为基本图形,运用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等变换方式,利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地画出来。
(3)学生自主设计。
(4)展示作品。
(5)小结:用圆规和直尺画图案的步骤和方法:①观察图案的特点;②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地画图;③根据已知图案去掉多余的线条并涂上相应的颜色。
操作指导 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经历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板块三 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1.巩固练习。(出示学习单)
判断。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半径是4
cm的圆比直径是3
cm的圆大。( )
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结果,说明理由。
2.提升反馈。
(1)课件出示:想一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定在哪儿?
(2)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生1: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定在圆心,是因为易滚动。
生2:车轮上各点到车轴(即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轴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小结。
因为把车轮做成圆形易滚动。车轴定在圆心,这样车轴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判断、交流来巩固圆的概念。指导学生探讨车轮问题,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圆的特征及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能按照指定的要求画圆)
2.布置作业。
(1)教材58页“做一做”1、2题。
(2)教材60页1、2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践、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时,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探究圆的特征的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形学具、直尺、圆规等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方法,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
4.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对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