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坛经》两则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坛经》两则 年级 高三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9学段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 1.认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思路 联系现实激趣导入——交流认知——学习探究——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总结评价
主要教学方法 立足课本,联系生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引导探讨交流。
教学资源 教材《坛经》两则文本剪辑明星出家的图片影相资料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明星出家导入课题:1991年,香港女演员庄文清在大屿山宝林寺出家为尼。1997年,李娜毅然退出歌坛遁入佛门,法号为“昌圣”。 2007年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谈谈自己对“佛教”的认识 1.从现实生活入题,引发对课题的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佛教的深远影响。
二、认知佛教禅宗 导入激趣后,请学生谈谈对佛教禅宗的认知。教师相机点拔补充:1.关于禅宗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自称“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2.关于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五祖弘忍门下。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交流,说出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与认知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佛教禅宗”的理性认识。思考——佛教传入与传播。佛教禅宗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学习探究,质疑答疑 1.从《坛经》两则故事可以看佛教禅宗的哪些特点?一是“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二是因悟道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南北二宗即“南能北秀”。2.《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二是善于运用譬喻。 自读《坛经》两则故事,学生质疑(教师相机点拔或提问),师生答疑。 此两则故事文字较浅显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质疑探究。1)佛教禅宗的特点。2)禅宗传播概况。3)《坛经》语言特点。
四、合作探讨 组织活动,让学生全作探讨。明确答案。 【探讨一】1.禅宗故事及其对人生的启示。2.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 培养合作探索讨精神,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1.禅宗故事及其对人生的启示。示例: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 了悟人生的真实?” 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花落不因雨下,絮飞不因风吹。禅师要求我们向内省视自己,洞穿“花开自 会落,人生必然死”的自然法则,而抱持着超越态度。努力为死,也努力为生。2.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示例: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1.分组合作。2.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总结评价 总结评奖, 依据本堂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联系生活,立足文本,落到实处。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由文本到其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3、多向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