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项羽之死》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6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确认重点字词句,积累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2.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 3.探究“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教 学 重 点 1.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 2.探究“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教 学 思 路 ①初读,疏通字词障碍,感知文章大意 → ②熟读,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 ③精读,探究“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项羽之死》课件 《霸王别姬》歌曲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课前活动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项羽之死》,扫除字词句障碍,疑难问题请先做好标记。 2、围绕课文的场面一编个短剧,确定角色排练,准备课堂表演。 学生利用早晚读时间朗读课文,课余排练短剧。 课前的初步感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效率
二、 课堂导入 放歌曲《霸王别姬》及歌词 教师导入: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段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口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长叹息。 学生聆听歌曲,回顾故事内容,感受曲中的悲壮氛围,进入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发言创设情境。
三、 初读文本 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且质疑。 2、教师预设练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用课件打出)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骑皆伏曰 (二)指明下列红色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词义 1、项王军壁垓下 2、左,乃陷大泽中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4、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5、此天之亡我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并翻译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3、籍独不愧于心乎? 4、骏马名骓,长骑之 (四)用自己的话概叙文章大意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学生讨论,并明确。 1、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了解学情。 2、为实现教学目标2作铺垫。
四、 熟读文本品评分析 1、 学生熟读课文,梳理课文故事情节。 本文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他的性格。 2、学生表演短剧。 3、 结合课后练习一,品评语言,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故事————语言————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勇猛、自负 乌江自刎——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知耻重义 1、学生齐读课文 2、课前学生针对第一个场面自己编了一个短剧,课堂上学生倾情演绎,课堂气氛高涨。 3、学生讨论并评价。 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品味项羽的性格特征,为合作探究阶段埋下伏笔。
五、 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精读课文,每组研读一个场面,合作探究散文《项羽之死》是怎样刻画项羽这个人物的? 故事场面——刻画手段 垓下之围——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小结 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⑴环境的渲染与烘托;⑵生动传神的动作细节;⑶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2、结合课后练习三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鸿门宴》在刻画项羽形象之异同。 3、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体会“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的含义。 4、布置作业 联系必修课中的《鸿门宴》及与项羽有关的古诗文,运用历史辩证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题为“我看项羽”。 学生分组活动,派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且他们互相质疑讨论,深化自己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理解。 比较阅读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本单元的专题设计意图。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 授课思路较为清晰。 ① 在设计课的时候,仔细揣摩了编者的意图:品评分析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交融的意境,形象化的成分--语言、整合、情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形象分析的技能。且注意了内容上的前后勾连。 ② 立足文本,结合文言文的特征,我把课堂分成了四块:导入——初读——熟读——精读,操作性强,且每块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2、 短剧的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由于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平时一个个都比较内敛,发言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个板块的设置既锻炼的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课堂气氛很是热烈。 3、 新课程理念有所体现。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 授课模式好像有些僵化,不够灵活。 2、 时间的分配比较紧,课堂驾驭不很自然。 3、 好像太过拘泥于教材,知识没有得到拓展。 4、教学设计较为粗糙,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