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堂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堂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18: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2.《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3.据《史记》载:“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文才和道德兼优者逐渐得到起用),《诗》《书》往往间出矣”。此材料最有可能用于论述(

A.汉代儒法思想的地位变化
B.“文景之治”与儒学复兴
C.汉代制度建设和文化复兴
D.汉代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
4.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众功臣、列候、异姓诸候王的一致拥戴下在定陶即位称帝,众人推举刘邦为皇帝的理由大体有两点:一是“功最多”;二是“德其厚”,推举刘邦为皇帝的这些原则(

A.淡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
B.保证了对皇权的垄断
C.开启了异姓革命之先河
D.拉拢了军功地主阶层
5.下面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于秦朝时期
B.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可到达欧洲
C.广州、泉州、长安是重要的交易枢纽
D.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7.据《汉书》记载,公元前70年,黄霸被汉宣帝任命为扬州刺史(秩六百石),因政绩突出,便被破格提拔任颍川太守(秩比两千石)。汉宣帝为表彰黄霸的功绩,还特地赐给其车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刺史制度中蕴含了激励机制
B.刺史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C.汉朝官员的任免具有随意性
D.汉朝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
8.公元前后,有两大强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这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两大强国是(  )
A.秦朝和波斯帝国
B.秦朝和古埃及
C.汉朝和罗马帝国
D.汉朝和古希腊
9.《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10.公元97年,东汉班超率领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由此可见,甘英出使的“大秦”是当时的(

A.雅典城邦
B.巴比伦王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11.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
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1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3.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14.“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东汉末年的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来进行起义的畏惧情绪
15.如图是汉朝的鎏金铜马,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
的大宛“汗血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此物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形成
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③鎏金铜马可研究汉与日本战争
④是实物史料,艺术研究价值高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汉书
·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到中原,既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也为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
1——15:CBCAD
CACBD
BDDAC
16.(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7.(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
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催动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