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寒蝉凄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3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体会柳永词情景交融,低沉伤感的风格,从而了解婉约派的词风。3、学习和借鉴本词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 学 重 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 学 思 路 导入新课———知识介绍———整体感知——--拓展迁移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阅读比较法
教 学 资 源 1、powerpoint课件 2、《唐宋诗词鉴赏》 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常言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人生的常态,是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的诗句? 幻灯出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透过诗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离情在不同的诗人眼里有不同的况味,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柳永笔下的《雨霖铃》所传达的离情别意。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回忆诗句。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
二、 知人论世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屯田”。他热心功名,仕途坎坷,失意无聊,便留边坊曲,创造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当时传说:凡是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词风行一时。婉约派:词坛流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内容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讲究含蓄,语言雅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作者写作此词时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城而远行。 熟悉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 为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作好铺垫
三、整体赏析 (一)听读配乐录音,注意字音、诗句节奏和情感基调。(二)给下列句子划出节拍1)对/长亭晚 2)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3)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学生自由初读一遍(四)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离别场面,设身处地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2)诗人深重的离愁是通过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句子找出来。3)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具体说明理由。讨论明确:勾勒了一对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场面(从实处着笔)虚拟想到了别后的痛苦。直接抒情的句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借景抒情的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3)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有理即可。尤其注意“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和艺术美(意象叠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1、明确本词的婉约风格2、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气。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三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艺术鉴赏术语来分析),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老师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 初步体会本词的婉约风格。扫除文字障碍。3、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 4、了解学生对词的情感理解程度。5、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拓展迁移 从语言、感情基调、抒情方式三个角度比较赏析《雨霖铃》和《大约在冬季》的不同之处。附:《大约在冬季》歌词:轻轻地我将离开你,
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学生完成表格 加深对本词感情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这节课,我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古典诗词,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题的设计避免了公式化地从几个知识角度分析诗歌带来的枯燥,让学生对诗歌真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探究题第三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写好,在课堂上才有足够的时间交流分享。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