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解密——消失的骨架
----实验课:探究骨的成分
科目
课时
教学对象
提供者
生物
1课时
八年级学生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实验课,上一节实验课学生们已了解了骨的结构,学生对本节实验课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和脱钙骨我均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
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增加实验兴趣并更好的理解骨的两种成分,在实验之前,本人在在实验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孩子们喜欢的侦探故事来引出实验,因此,在教学实验结束后,本人在原来实验的步骤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创新了一组验证试验,来求证之前侦探故事中学生们的对案情结果的假想。
最后,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1、怎样正确、安全的使用酒精灯;2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利用孩子们喜欢的侦探故事来引出实验,进而通过实验来求证学生们的对案情结果的假想,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在实验结果出现后用镊子敲打或挤压煅烧骨,用手捏一捏、拉一拉脱钙骨,分别体会各成分的特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思维方向转换策略
采用学生自主取向的教学策略,形成课堂信息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2、教师自我心理准备策略
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发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法:启发式总结教学法,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
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具和药品。
(1)实验器具:试管(盐酸)、烧杯(清水)、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2)
药品:浓度15%的稀盐酸。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从一个侦探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
阅读故事:珍惜动物博物馆丢失了一具珍贵的野生动物骨架
标本,该野生动物就要灭绝,骨架标本的丢失可谓损
失惨重,具初步调查,该骨架有可能被一位化学家盗
走,并进行销毁,探长去现场勘察后没有发现任何骨
架残留的痕迹,只是在现场发现了几桶稀盐酸、食盐
水、煅烧炉、蒸馏水、金属钳子、还有一些铁桶等空
置容器。
认真阅读故事,并开展小组讨论。
利用孩子们喜欢的侦探故事来引出实验,进而通过实验来求证学生们的对案情结果的假想,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
问题设置
1、通过以上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罪恶的化学家如何利用现场的物品,使骨架完全消失的?
1、讨论发言结果如下:
(1)在煅烧炉中,骨架被完全销毁;
(2)盐酸可能会把骨头完全溶解。
2、对结果提出异议:
(1)煅烧后应剩下一些骨灰;
(2)稀盐酸不可能将骨完全溶解。
(3)有可能通过多种手段使骨架消失。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目的变得十分明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假设,再由其他学生对假设进行质疑,并在下一步的实验中进一步检验正误。这种层层递进,不断修正的探究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的精神。
讨论探究
1、同学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骨的成分是什么?
2、新知识的讲授:
如何去除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煅烧:使骨中的储存了能量的有机物迅速氧化放能,能量耗尽,骨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气体。剩下无法燃烧的无机物。
稀盐酸浸泡:稀盐酸使骨中的无机物(磷酸钙、碳酸钙)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无色、无味溶液。
1、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骨的成分:
有机物(使骨有弹性)。
无机物(使骨坚硬)
2、学生掌握的新知识:
1、煅烧:去除骨中的有机物;
2、浸泡:去除骨中的无机物。
学生利用掌握的新知识再次做出更科学的假设:
化学家先用煅烧的方式去除骨中的有机物,再用稀盐酸浸泡将剩余的有机物分解。反之亦可。
强调基础知识为主,一个完善的实验准备,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知识储备的获得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使课堂信息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
实验过程
1、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骨的煅烧和骨的稀盐酸浸泡实验,引导学生感受:骨中的有机物和骨中的无机物给你的感觉分别是什么?
2、创新实验:
同学们思考一下:
(1)邪恶的化学家是如何操作,使骨架完全消失的?
(2)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呢?
(3)预测我们的实验结果。
1、学生的体验:
骨中的有机物:
柔软,用手拉扯非常有弹性;
骨中的无机物:
硬,用镊子头敲击后粉碎,非常脆。
体验结束后开始第一步实验:
提取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学生实验:
学生预测的操作过程:
用酒精灯煅烧那根已用稀盐酸浸泡后剩余的有机物的“骨”;
用稀盐酸浸泡那根已煅烧后剩余的无机物的骨灰。
预测实验结果:
两份骨的样本完全消失,之前根据新学的知识作出的假设成立。
该实验既有教师演示过程,也有学生独立操作过程;既有感受体验部分,也有探究创新部分;既有模仿操作部分;也有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变实验为试验,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实验的意义,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教学流程图
通过侦探故事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回顾旧知识点,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体验实验结果,真实感受骨中的有机物与无机物
引入侦探故事继续创新实验
鱼骨完全消失,实验成功
看到科学力量的强大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和总结
(一)本实验教学的经验总结
1、受教学时间限制,鱼骨要提前浸泡好,保证实现更完美的实验结果。
2、在进行鱼骨煅烧实验时,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还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让学生观察煅烧过程中鱼骨的变化,让学生能够知道无机物与碳化的有机物的区别。
3、强调本实验存在的用火与腐蚀的危险,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矩,为她们
将来进入更高一级的实验室做准备。
(二)本实验教学意义
在实验之前,本人在实验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孩子们喜欢的侦探故事来引出实验,因此,在教学实验结束后,本人在原来实验的步骤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组创新实验,来求证之前侦探故事中学生们的对案情结果的假想。教学实验和创新实验的结合使该实验课既有教师演示过程,也有学生独立操作过程;既有感受体验部分,也有探究创新部分;既有模仿操作部分;也有独立思考空间。一节课让学生变实验为试验,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实验的意义,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