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B卷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单元测试A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B卷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单元测试AB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B卷
能力提升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酒精挥发
B.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蔗糖能溶于水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块熔化成铁水
D.酒精能燃烧;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2.如图所示的四种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
A.纸片燃烧
B.海水晒盐
C.铜器生锈
D.炸药爆炸
3.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B.天然气燃烧(化学变化)
C.食物发霉(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化学变化)
4.下列可用来判断硫粉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B.燃烧时放出热量
C.燃烧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以上各项均是判断依据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变色或生成沉淀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一定属于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物理变化中没有能量的变化
6.某小组对一元硬币的组成材质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其外观特征,同学们猜测其“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在讨论如何确认这一猜测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和“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两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B.提出问题
获得结论
C.猜想与假设
反思与评价
D.进行实验
表达交流
7.你曾参与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活动中,下列现象和结论错误的是(
)
A.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B.将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没有明显的变化
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凝聚的水雾,变得模糊不清
D.人呼出的气体中已经不再含有氧气
8.某化学小组按照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
9.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比空气多的证据: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成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比空气多的证据: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请根据如图所示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11.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0mL,倒出部分蒸馏水后,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35mL。则该同学倒出的蒸馏水的实际体积(
)
A.等于5mL
B.大于5mL
C.小于5mL
D.无法确定
12.对下列实验操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引起火灾
B.取固体粉末药品时要倾斜试管并用药匙送到底部,避免药品粘在试管内壁
C.用试管加热药品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避免试管炸裂
D.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
13.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称量16.90g的氯化钠
B.使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滴加液体
C.塞紧橡胶塞
D.量取12.00mL的水
1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5.1g(1g以下用游码)食盐,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颠倒了,该食盐的实际质量应是(
)
A.4.9g
B.5.0g
C.5.1g
D.5.3g
15.实验时发生意外需及时处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节约药品——把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
B.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2分)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图乙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字母)。
17.(14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打开________(填“活塞A”或“活塞B”,下同),关闭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打开________,关闭________。此时观察到瓶Ⅱ内的现象是________。
(3)瓶Ⅰ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瓶Ⅱ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8.(14分)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______,你还能得到蜡烛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有______。
(3)通过对蜡烛燃烧的观察,你认为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类型是______。
(4)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______,则贝贝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____,则芳芳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____,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选项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选项中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物理性质;C选项中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物理变化。
2.答案:B
解析:纸片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3.答案:B
解析:玻璃窗破裂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食物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4.答案:C
解析: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等都是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即不能证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表示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有变色或生成沉淀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氧气变为液氧有颜色变化,但属于物理变化,加热蒸发氯化钠溶液,有固体析出,属于物理变化;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不一定属于物理变化,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气体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般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中也有能量的变化,如水受热蒸发等。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于实验的环节。“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和“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两个过程分别属于猜想与假设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
7.答案:D
8.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②正确;若氧气不充足时,蜡烛燃烧不充分,会生成炭黑,故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內壁被熏黑,③正确;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会被点燃,故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⑥正确。
9.答案:A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则人体呼出的气体会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A项错误;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氮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B项正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多,能在玻璃片上凝成水珠,C项正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呼岀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然而二氧化碳又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A处上升,B处下降。
11.答案:C
解析: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0mL,其实际体积小于40mL;倒出部分蒸馏水后,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35mL,其实际体积大于35mL;所以倒出蒸馏水的体积小于5mL。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只能准确到0.1g,故A错误;不能将容器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地塞塞子,以免将容器压碎,故C错误;量取12.00mL的水不能用100mL的量筒,只能用25mL的量筒,且读数只能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故D错误。
14.答案:A
解析:易错选B或C,因为托盘天平上游码标尺刻度是由左向右标刻的,所以称量物质时,应在左盘放被称物,右盘放砝码(1g以下用游码)。该题称量5.1g物质,因为误将5g砝码放在左盘,被称物放在右盘,游码又增加0.1g,则当天平处于平衡时,物质质量+游码所示质量=砝码质量。托盘天平使用时,应为左物右码,即物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所示质量。若出现“左码右物”,则物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所示质量。
15.答案:A
解析: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A选项说法错误。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故B选项说法正确。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可用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故C选项说法正确。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D选项说法正确。
16.答案:(1)①I;②A;③D;④G;⑤B(2)D
解析:滴管使用后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会腐蚀实验台和造成滴管污染;药品取用后应立即将试剂瓶的瓶塞盖好;称量完毕,托盘天平上的砝码应放回砝码盒中;洗涤干净的试管应倒置于试管架上晾干。
17.答案:(1)活塞A;活塞B(2)活塞B;活塞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Ⅱ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其次还要明确锥形瓶中两支导管插入液面的深度不同,长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主要目的是使气体能够与液体充分接触。认真思考气体的走向,观看箭头指向,因为不能使锥形瓶中的液体进入口中,因此,吸气时应该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18.答案:(1)浮在水面上;小;难溶于水或质软
(2)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3)化学变化
(4)导管内壁无白色固体,导管一端能点燃;导管内壁有白色固体,导管一端不能点燃;导管内壁有白色固体,导管一端能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