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江花月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春江花月夜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 学生讨论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明月,流水,落花,捣衣等固有意象形成迁移来理解文章;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 诵读训练,强调情感、想象在诵读中的重要性; 4、 锻炼积累、梳理、迁移、比较、探究能力。
教 学 重 点 1、 学生讨论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明月,流水,落花,捣衣等固有意象形成迁移来理解文章;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 比较、迁移、深入探究本诗的景、理、情合一的特点.
教 学 思 路 从已有到探究新知,从感性到理性,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主要 教学 方法 读——诵读指导,听读练笔、朗诵表演、以读促思 积累——课前搜集相关诗句、歌词及固有意象 自读——给诗歌作注解、评语 比较——比较相关作品,发现异同,深入理解 表达——展示、交流阅读体验及自己的创作
教 学 资 源 1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和《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歌曲 2 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和《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和相思之美,引到《春江花月夜》的神奇之美,歌曲里只有明月的意象,而文章有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今天我们就来领略这些意象给人带来的愉情悦性尚理的味道。 谈谈自己对“明月”的意象认识找出相关的诗词句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对固有意象的认识,以此引发学生对了解本文的兴趣; 2.激发求知欲。
二、 “明月”意象的感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明月”的意象: 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之美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月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月之理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 平等交流——互动性。 根据歌曲和已有知识,思考交流:明月的意象的特点和找出有关的诗词句。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古典诗词中“明月”固有意象感性认识。 思考—— 1) 明月的意义 2) 明月的诗句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对文章“明月”的把握。形成迁移 1. 组织学生自读和齐读,教师范读。 2. 明确文章明月的意象内涵: 月之美 ①、 明月千里、春江潮起——旷远 ②、 花林似霰、月色流霜——空灵 ③、 江天一色、孤月皎洁——澄澈 月之情 离愁别绪,相思 月之理 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对人生的思索。 1学生先自读,后齐读,读出感情和意韵。然后再说说文章明月出现的意象特点。 2找出贯穿诗歌始终的是明月的意象。 形成迁移—— 1)根据明月的已有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再难的诗词都能找到突破口
四、 文章在明月贯穿始终的意象下,找出其他的一些主要意象: 江天 流水 云 捣衣 鸿雁 鱼 落花 1 组织学生再读,找出其他主要意象,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江天 流水 捣衣 鸿雁 鱼 落花 2 初探这些意象的内涵,学生品说,教师先不明确。 1找出文章在明月笼罩下的其他主要意象。初探意象的内涵。学生谈论,交流。 明确诗歌的分析在月找到具体可感的意象,从意象把握分析诗歌。
五、交流分享其他主要意象的内涵,以便学生形成迁移来把握文章。注意可分好小组每小组讨论一到两个意象。 1 学生总结教师指正或补充。2可能学生知识有限,又鉴于资料的缺乏,教师适时的把有关的诗句先在课件上打出,学生再把握意象的内涵3 分析如下:(材料预设见后面附录)江天:渲染浩大气氛,为作者的大气的情思和理趣作背景流水:流年,喻愁云:世事变幻,游子漂泊的情怀船:漂泊之感明月楼:对女性而言,登楼望远,是寄托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排遣思念之情带给她的满怀愁绪;对男性而言,登楼望远除了寄托对异性的思念外,更是表达理想落空之际,置身于广袤时空之中的失落、孤寂情怀,以及慰藉这种失落、孤寂情怀的怀归之思。捣衣表达怀念 、思妻、怀乡、怀友等多种感情。落花: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鸿雁: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鱼:传书信,表相思 1.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交流。形成共识。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以便学生形成迁移来更好的把握文章。
六、课堂表现小结 评比小组学习过程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小组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七、课外探究 根据本节课的意象内涵去理解把握课文的意境和感情以及理趣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学以致用,迁移理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二 课 时 一、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读一首好诗,就如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由相识到相知。通过诵读,我们仿佛聆听到一首中国古典版的月光曲,在想像中,我们又欣赏到一幅旷远、空灵、澄澈的画卷。是明月,流水,鸿雁,捣衣让天地更富有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学生诵读 1.诵读是把握感情和文脉最好的方法 2.再回顾本文优美的意象。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从意象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和理趣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个问句把我们带入渺远的历史,人生的思索。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历史代代相传,不断延续,体现文章的哲思 2 通过白云,扁舟意象表达漂泊孤苦之意 3 通过鸿雁,鱼意象表达书信难达的惆怅和思念 4 通过明月楼,捣衣的意象表达女子思念在外的游子。 5 通过流水,落花的意象表达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及伤春的情怀。 所以文章的感情复杂,潮起潮落,同时也有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学生结合上节课后探究,谈论交流本文的感情思想理趣等。 分组阐述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加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三、 联想和比较: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自古以来,对人生感慨的诗句有很多,你是否能举一例?(请学生举例)明确1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有:“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饱含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无奈。2、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短歌行》4、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问:人生苦短,岂不哀哉?岂不苦哉?岂不痛哉?在张的诗中,有无这些字眼?怎样把握诗中的感情基调呢?明确:——哀而不伤。——代代无穷,江月相似。作者不仅看到了人生短暂,还领悟到“代代无穷”。师:因明月而生的人生思索,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但,作者站在整个人类生命历程的高度,唱出了“人生代代无穷”旷达超脱之声。 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谈论交流。 交流和明确之后要多诵读。把握感情。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感情比较复杂。但要学生明白作者昂扬而不低沉,积极而不哀伤的感情。
四、 比较阅读 课前发资料 课前资料《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思妇怀人《长相思》(其二) 李白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提问: 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吗?你能从感情基调、抒情主人公、意象使用三个方面谈谈李诗与张诗的不同点吗? 【演练】 1.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2.学生评价小组的学习 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境界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接上) 比较阅读 课前发资料 明确:思考、讨论、归纳: 同:都有明月为意象,抒相思之愁。 异:情调比较——李诗让人肝肠寸断,《春》哀而不伤,深而不溺。 抒情角度——李诗分别以游子和思妇的角度抒怀。《春》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意象——李诗中的意象凄冷,张诗的意象给人明朗、澄澈、旷远的感受。李诗中的月是众多意象中的普通意象。《春》中,月是诗的魂魄,其他的意象都笼罩在月华之中。在诗中,月之景空灵,月之理永恒,月之情普遍。景美理真情深,包孕其中,不愧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演练明确】 积极地参与,帮助学生寻找成就感
五、再次诵读,回味无穷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口头小结:其实古时的月也好,今人的月也好,月上中天也好,落月西斜也好,故乡的月也好,他乡的月也好,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少了一些浪漫的奇想,少了一段纯真的感情,再美的月光也会黯然失色。因为,月本无情,是诗人的笔,让她流淌出永恒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江花月夜》齐诵读。 带着感情和气韵去读和体验。 用诵读来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余味曲包,荡气回肠。
六、课外提升。布置题目 结合你读《春江花月夜》的体验,仿写,使诗意完整: 你是诗仙手中醉人的一樽 照见苏子起舞人间的清影 你弹拨隐者啸傲林泉的心曲, 澄澈、明净、空灵 天地,因你而生诗意! 没有永远的圆或缺,阴或晴 但你伴着春水的声音 让生命流淌至今…… 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解构,融入自己的血液,提升自己的认识和境界。答案可能: 你是游子舟畔清冷的一轮\照见思妇高楼难圆的妆镜\你倾听勇士征战沙场的长歌\人生,因你而显真邃!\情感,因你而添深沉! 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感情。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迁移阅读:通过积累已有的知识,来形成迁移。文章有些难以理解,找到突破口很重要。通过古典诗词的意象下手,就能更好的把握文章了。 比较阅读:更能把握各自的特点,更能明确文章的一同,从而提升境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学生带进诗文,对文章的把握很有帮助。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很少,造成讲课脱节。 学生的感情不够丰富,所以对文章的感情体验可能有困难,特别是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会有些吃力。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附录:
江天:渲染浩大气氛,为作者的大气的情思和理趣作背景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流水:流年,喻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显然,在孔子的眼里,流水的意象就是流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云:世事变幻,游子漂泊的情怀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
“埋身白云长已矣,空余流水向人间。” (《哭殷遥》)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
“山万重兮一片云,混天地兮不分。”(《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其二》)
游子漂泊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浮云游子意”

船:漂泊与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明月楼:对女性来说:楼则不仅是她们几乎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闺楼幽深而足不能出户,伫立楼头,思人怀远,往往忧怨成词。
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楼柳色未春深。湘月牵情入苦吟。翠袖风前冷不禁。怕登临。几曲阑干万里心。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因甚不伙梳洗、怕登楼。怕上高搂,归思远、斜阳暮鸦。只为相思怕上楼。离鸾一操恨悠悠。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水悠悠。长江望数据无归舟。无归舟。欲携斗酒,怕上高楼。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劝君墓上玉楼梯,风力劲。山色暝。忍肴去时楼下径。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莫上小楼高处望,楼前诘曲来时路。
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篱。
捣衣:表达怀念 、思妻、怀乡、怀友等多种感情。
唐代诗人孟郊《闻砧》说:“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南唐李煜的《捣练子》了:“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诗圣杜甫的《捣衣》吧:“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落花: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鸿雁: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鱼:传书信,表相思
鱼传尺素,遗我双鲤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