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游褒禅山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19: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游褒禅山记>> --- 王安石一说 大纲1、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3、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一说 大纲 考纲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理解(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1?、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
2、高中文言文按时代编排,第三册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
3、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本课是自读课文。
4、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
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2、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 “其”、“之”、“以”、“而” 四个虚词的用法; 3、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说 大纲二说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诵 读? 积 累一说 大纲二说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准确判断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虚词用法: 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1、诵读法 诵读法 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 ?2、圈点法。 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 学生预习及听课笔记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1、诵读法?2、圈点法。 ? 3、猜读法 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语法推断、形训推断、成语推断、联今推断、语境推断、迁移推断、对位推断。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1、诵读法?2、圈点法。 ? 3、猜读法?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08年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教法?1、点拨法: 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 本课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其”、“之”、“以”、“而“?四个虚词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2、距其院东五里。 那,指代慧空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试识,曰“花山”。 ?? 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代“穴“;那些,
代好游者。
5、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那,代后洞;那,
代游客。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代作者。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代“古人“。
8、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诘。例:“其”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 教法四说 教学程序整体思路诵 读猜 读归 纳精 练把握全文 训练思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巩固强化一说 大纲 考纲 教材 学情二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三说 学法 教法四说 教学程序 整体思路 教学过程游褒禅山记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幻灯片 20范读诵读设计问题点拨思路 思路点拨幻灯片 23猜读指导幻灯片 25感悟提升—— 王安石(第一课时:诵读积累)课后作业2 ′15 ′7 ′15 ′5 ′1 ′无限风光在险峰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
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
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范 读范 读自由朗读点名诵读设计问题点拨思路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结果如何?空间方位图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板 书
(1-2段记叙) 悔游:不得极夫游之乐 ?↓( 3-4段议论)悟理:??要有志??????? ?????????????????????? 要深思慎取???即事明理 (一)理解重点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语法推断(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谓语,故用为动词,可解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形训推断(阝,古作“阜”无石之山,故从“阝”之字,大都与山、高下有关,阳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成语推断(今有成语“前仆后继”,“仆”意为“倒下”,据此结合语境,不难判断此处“仆”即为“倒下”之义) 4、独其为文犹可识????????????联今推断(联合现代联合关系词汇,如文字、文章等,据同义联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义,此处便不难断为“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语境推断(穷,穷尽,据文中语境“游”,不难理解此处“穷”可解为“走到尽头”。) 6、则其至又加少矣?????????????迁移推断(加,此处解为“增加”显然不通,若联系曾经学过的“民不加少”,知此处????“加”为“更”之义,便可马上推断“加”的意义:副词,更。亦可用语法和联今法,此处“加”作状语,联系现代汉语有“更加”一词,亦可推断出正确意义。)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对位推断(此句后有“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与“险”义相对,结合语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义,联系常用语“夷为平地”亦可推断。) ?
强调:以上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推断将更为准确。 1、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2、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 3、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4、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 其见愈奇。(?????????????) 5、不出,火且尽。(???????????)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提示: ???? ①联今推断 ②语法推断 ③语境推断 ④语法推断
⑤迁移推断 ⑥迁移推断 ⑦成语推断 (二)课内巩固练习 设计问题:
作者认为要取得成功必须应具备哪三个要素?如果你努力了依旧未成功,你该怎么办?
(提示:志、力、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课 后 作 业谈谈你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理解。(提示:无限风光在险峰。旅游是如此,你的学习生活更是如此。)
游褒禅山记 背诵课文练习归纳齐读领悟特点指导课外迁移—— 王安石(第二课时:诵读归纳)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5、课外迁移训练。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通过做练习的形式对本课的字词难点:
“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 “其”
“之”、“以”、“而” 四个虚词的用法,进行系统归纳 。 1、请四位同学逐段背诵课文。 4、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③、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再见谢谢指导